愛情是一條拋物線
古往今來,有多少人曾經苦苦探求過愛情的真諦?然而,又有多少人能夠在紛繁雜亂中理出頭緒。人們常常以“斬不斷、理還亂”來形容愛情給人們帶來的迷茫和無奈,可更多的人卻在受盡愛的折磨的同時依然對這一看似虛無卻又無限充實的精神享受“趨之若鶩”,就算是在與紅塵絕緣後也會在靈魂深處刻意保留著一種欲拒還迎、欲罷不能的態度。倘若生命中出現一位極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人物,每個人都會本能地拓展自己的精神領域,讓腦海中多出一個人的影子。即便兩個人在現實生活中沒有交集,也至少有一個人會“締造”一個龐大的虛擬世界讓兩個人在半醉半醒中時而馳騁、時而嬉戲。有誰不會在愛的相逢中情迷意亂,又有誰不會在愛的回憶中抿嘴癡笑?愛情總是能讓一個人受到徹頭徹尾的衝擊和洗禮。於是,鋼鐵般的漢子也會滋生繞指柔腸,威鳳般的女子也開始學會小鳥依人。他們都是受到了愛情的感化。
在中國曆史上,關於愛情的傳說更是不絕於耳——牛郎織女天河配,孟薑女哭長城,梁山伯與祝英台的化蝶雙飛,許仙和白娘子的斷橋相會……這一切,都在昭顯著愛情故事的一個共同特征——轟轟烈烈,淒美纏綿。所以,在眾多國人心目當中便埋下了一個關於愛情的春秋大夢的種子,所有人(特別是女人)便義無反顧地祈望著自己的種子能夠生根萌芽、開花結果,同時憧憬著未來哪一天收獲那顆金燦燦、沉甸甸的果實。但是,很多人隻是流連於愛情傳說的高潮部分,從來沒有陶醉於愛情到來之前那孤寂平和的守望的曲子,也不願承受那激情消退後殘存在平淡瑣碎中的愛的餘音。因此,當現實中的愛情逐漸走向低穀或者幹脆省略了理想中的高潮部分,人們便開始在落寞中抱怨連連。從此,將原本充滿夢幻色彩的愛情歸於枯燥乏味,甚至毫不留情地打入萬丈深淵。更有一些人對於愛情的態度就像是飛蛾撲火,為了一時的光和熱不惜讓自己被烈焰焚毀,即使溫暖消失之後是一片刺骨寒冷也在所不惜。
其實,是千百年來愛情被那些空想的人炒作得大紅大紫,而其本身又沒有相應的魅力去有力地支撐其光彩奪目的外殼。所以,很多人被自己欺騙了,與愛情本身是無關的。縱然愛情被渲染得雜亂無章,如果客觀地捋一下,愛情可以看做是一條拋物線。當這條拋物線到達頂點之後,會自動下滑,同時也在向那些癡男怨女們傳達一個信號——愛情需要做減法了。
那麼,愛情的頂點是哪一個階段呢?很顯然,就是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
在戀愛中,愛情當然是需要做加法的。兩情相悅的男男女女,會無休止地為自己的愛情增加浪漫主義情調和唯美主義色彩。單是一句“我愛你”,就要不厭其煩地增加千萬句。說不盡的甜言蜜語,吐不完的海誓山盟,看不夠的風花雪月,唱不絕的輾轉情歌……也有數不清的愛情紀念日——屬於兩個人的相識的日子、相愛的日子、戀人的生日,屬於大眾的情人節、七夕節、聖誕節……還有道不明的愛情紀念地——初次相遇的圖書館、第一次親密接觸的後花園、經常約會的小樹林、每周都光顧的電影院……更有越來越多的鮮花、巧克力、風鈴、飾品、玩具……這一切,都是在原本單調的二人世界的基礎上不斷增加的,愛情的加法,使兩個人幸福無比。甚至,相愛的人常常在柔和幽暗的月色或燈光下緊緊相擁,仿佛要把彼此的靈魂和肉體都疊加在一起。此時,愛情的加法已經到了最大限度。
當兩個人都急於把對方的一切融入自己體內的時候,就無一例外地尋找一種硬手段來將彼此捆綁在一起,而這硬手段就是結婚。
當充斥著柴米油鹽的家庭觀念開始驅趕著芬芳四溢的愛的暮靄時,曾經那種醉人心扉的感覺原來是那麼的不堪一擊。從而,愛情開始做減法了。竊竊私語減少了,花前月下減少了,噓寒問暖減少了,依依惜別減少了……從前那個瀟灑浪漫的翩翩王子一不留神淪落為衣衫不整、猥瑣拖遝的市井混混,昔日那個嬌美溫情的白雪公主不知何時蛻變成蓬頭垢麵、絮絮叨叨的家庭怨婦。兩個人含情相視的時間少了,吵鬧不休的日子長了,在這種不是最適合愛情生長的土壤裏,隻有將彼此對愛的要求適當地降低標準,才能體驗到當初在那段流金歲月裏的難忘。當玫瑰花變成浪費的時候,當看星星變得無聊的時候,就是應該為愛情做減法的時候。
愛情做了減法,表麵上看來是暗淡了。然而,這暗淡的感覺卻是最合乎時宜的。誰也不可能永遠生活在理想裏,風風雨雨的時節終究是要消逝的,平平淡淡的相守才是永恒的。為愛情做減法,並不可惜,這是天意,是每個人都無法回避的命運的關卡。因為,愛情就是一條拋物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