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彈藥(3 / 3)

布設式彈藥地雷、水雷及一些幹擾、偵察、監視彈等。用空投、炮射、火箭撒布或人工布(埋)設於要道、港口、海域等預定地區。

待目標通過時,引信感覺目標信息或經遙控起爆,阻礙並毀傷步兵、坦克和水麵、水下艦艇等。具有幹擾、偵察、監視等作用的布設式彈藥,可適時完成一些特定的任務。有的在布設之後,可待機發射子彈藥,對付預期目標。

地雷是撒布或淺埋於地表待機作用的彈藥。防坦克地雷內裝集團或條型裝藥,能炸壞坦克履帶及負重輪;內裝聚能裝藥的防坦克地雷,能擊穿坦克底甲、側甲或頂甲,還可殺傷乘員及炸毀履帶。防步兵地雷還可裝簡易反跳裝置,跳出地麵0.5~2米高度後空炸,增大殺傷效果。

水雷是布設於水中待機作用的彈藥。有自由漂浮於水麵的漂雷、沉底水雷以及借助雷索懸浮在一定深度的錨雷。其上安裝觸發引信或近炸引信。

近炸引信感受艦艇通過時一定強度的磁場、音響及水壓場等而作用;某些水雷中還裝有定次器和延時器,達到預期的目標通過次數或通過時間才爆發,起到迷惑敵人,幹擾掃雷的作用。

生物、化學、核彈藥不僅具有大麵積殺傷破壞能力,同時汙染環境,屬於大規模殺傷破壞性武器。

生物彈藥是裝有生物戰劑的彈藥。生物戰劑為傳染性致病微生物或其提取物,包括病毒、細菌、立克次氏體、真菌、原蟲等。能在人員、動植物機體內繁殖,並引起大規模感染致病或死亡。

它可製成液態或幹粉製劑,裝填在炮彈、炸彈、火箭彈的戰鬥部中。通過爆炸或機械方式拋撒於空中或地麵上,形成生物氣溶膠,汙染目標或通過傳染媒介物(如昆蟲)感染目標。

化學彈藥是裝有化學戰劑的彈藥。化學戰劑為各種毒性的化學物質,可裝填在炮彈、地雷、航空炸彈和火箭彈的戰鬥部中,通過爆炸將其撒布於空中、地麵,使人員中毒,器材、糧食、水源、土地等受到汙染。

核彈藥是指原子彈利用核裂變鏈式反應,氫彈利用熱核聚變反應,放出核內能量產生爆炸作用的彈藥。威力極高,用梯恩梯當量標示大小。氫彈威力可高達數千萬噸梯恩梯當量。爆炸後產生衝擊波、地震波、光輻射、貫穿輻射、放射性沾染、電磁脈衝等,對大範圍內的建築、人員、裝備、器材等多種目標具有直接和間接的毀傷作用。

核裝藥主要裝填在航空炸彈及導彈戰鬥部中,用於對付戰略目標。原子彈已日益小型化,20世紀70年代後,美軍已製成了核炮彈、核地雷裝備部隊。

中子彈是熱核彈藥的特殊類型,爆炸後的衝擊波及光輻射效應較小,但產生大劑量貫穿輻射極強的高速中子流。可在目標(坦克、掩蔽部等)不發生機械損毀的情況下,殺傷其內部人員。

發展簡史古代用於防身或進攻的投石、彈子、箭等可算是射彈的最早形式。它們利用人力、畜力、機械動力投射,利用本身的動能擊傷目標。

中國至遲於公元808年發明了黑火藥,10世紀用於軍事,作為武器中的傳火藥、發射藥及燃燒、爆炸裝藥,在武器發展史上起了劃時代的作用。黑火藥最初以藥包形式置於箭頭射出,或從拋石機拋出。

13世紀中國創造了可發射“子窠”的竹管“突火槍”,子窠是最原始的子彈。隨後有了銅和鑄鐵的管式火器,用黑火藥作為發射藥。13世紀火藥及火器技術經阿拉伯傳至歐洲。13世紀後半葉歐洲應用了火藥和火器。

早期火器是滑膛的,發射的彈丸主要是石塊、木頭、箭,以後普遍采用了石質或鑄鐵實心球形彈,從膛口裝填,依靠發射時獲得的動能毀傷目標。

16世紀初出現了口袋式鉛丸和鐵丸的群子彈,對人員、馬匹的殺傷能力大大提高。16世紀中葉出現了一種爆炸彈,由內裝黑火藥的空心鑄鐵球和一個帶黑火藥的竹管或木管信管構成,先點燃彈上信管,再點燃&膛內火藥。17世紀出現了鐵殼群子彈。

17世紀中葉發現和製得雷汞。19世紀後膛與線膛武器的進展,擊發火帽及擊發點火方式、旋轉式彈丸結構、金屬殼定裝式槍彈結構、雷汞雷管起爆方式、無煙火藥的發明和應用、苦味酸、梯恩梯炸藥的發明和應用等,是這一時期彈藥最重要的發展,這些成就全麵提高了武器係統的射程、射擊精度、威力和發射速度,使彈藥進一步完善。與此同時,隨著目標的不斷發展,彈藥類型增多。

射擊武器彈藥除爆炸彈、榴霰彈、燃燒彈外,還出現了對付艦艇裝甲的穿甲彈。在海戰中已普遍使用了水雷,19世紀後半葉出現了魚雷。

20世紀初,梯恩梯已作為一種軍用炸藥廣泛裝填於各類彈藥中。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隨著飛機的作戰使用和坦克的出現,相應發展了各種航空彈藥和反坦克彈藥。化學彈藥也用於戰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和戰後,迅速發展了基於聚能效應的破甲彈。火箭技術、核裝藥、製導技術的應用及其結合,是現代彈藥技術中最重大的發展,它使彈藥的發展水平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展望未來彈藥的發展方向主要是采用高破片率鋼材製作彈體或裝填重金屬、可燃金屬的預製、半預製破片,提高戰鬥部的殺傷威力;發展智能引信,實現最佳引信與戰鬥部配合,提高戰鬥部對目標的作用效率;研製複合作用戰鬥部,增加單發彈藥的多用途功能;發展集束式、子母式和多彈頭戰鬥部,提高彈藥打擊集群目標和多個目標的能力;在航空彈藥和炮彈上加裝簡易的末段製導或末段敏感裝置,提高彈藥對點目標的命中精度;發展各類特種彈藥,執行軍事偵察、戰場監視(聽)及通信幹擾等任務,適應未來全方位作戰需要;采用高能發射藥、改善彈藥外形,或探索簡易增程途徑,增大彈藥射程。此外,在彈藥部件結構上,還應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組合化,簡化生產及勤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