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1 / 1)

司馬這個姓氏在很久之前就已經存在了。人們比較熟悉的姓司馬的曆史人物有司馬昭、司馬光等等。他們分別都對曆史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是他們所在的那個時代的大人物。

但是雖然眾人對他們的事跡都了如指掌,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司馬這一族的起源。

據史實記載,從殷商時代開始,一直到春秋戰國時期,司馬與司徒、司空、司士和司寇並稱五官,掌握軍政大權和軍賦。

直到漢武帝時期,“司馬”這個名稱就作為了大將軍的後綴,一般稱之為“大司馬”。而在隋唐後,“司馬”則為兵部尚書的別稱。

可想而知,司馬這個名字可是貫穿了整一個中國古代史,是一個代表著各個時期的重要軍職的名稱。

雖然每一個朝代對於“司馬”的解釋都盡不相同,但是他們無一都是當時代帝王不可缺少的一大助力。

而這些軍職的別稱之所以能夠傳承下去,並不是毫無理由的。據野史描述,在中國曆史上的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有一個姓“司馬”的影子。

他們有些被記載在史書當中,千秋萬載,流芳百世。他們的事跡被世人讚頌,他們的功績被永世流傳下去。但是還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都是在幕後默默付出,在帝王打算將他們記入史冊的時候婉言拒絕,自願淡出曆史舞台。

因此不管他願不願意被記入史冊,帝王為了紀念這個幫助他奪取天下的司馬人,就設立了一個重要軍職的名稱為“司馬”,來紀念這些英雄。

這個問題很顯然引起了皇帝們的注意。根據野史記載,唐太宗曾經為了這件事秘密展開了調查,發現了一個已經埋藏了很多年的古老秘密,一個神秘的家族——司馬家族。

據他調查所得,關於幫助他奪得天下的司馬人不肯進入史冊這種情況,在很久以前就已經存在了。

司馬這個姓氏源於西周,當時與司空和司徒並稱“三有司”。在西周到三國時期,司馬都是一個大姓,輕則為軍方大臣,重則為一朝丞相。那個時間段“司馬”這個名字出現在每一朝的曆史當中,而且記錄得十分詳細,“司馬”一名成為每個時代家喻戶曉的名字。

在三國時期,司馬懿這個人更是改寫了天下格局的關鍵性人物。他是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他是輔助了魏國三代的托孤輔政之重臣,後期成為了全權掌控魏國朝政的權臣。他善謀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顯著的功績就是兩次率大軍成功對抗當時的軍神諸葛亮北伐和遠征,平定江東。

他的次子司馬昭封晉王後,追封司馬懿為宣王。司馬炎稱帝之後,追封其為宣皇帝。從此,司馬一族便成為了皇族,司馬一姓也成為了皇氏。

而司馬這個姓氏,也是從晉朝後慢慢脫離曆史的舞台。唐太宗不知道什麼原因導致曾經是一代君王的司馬氏,竟然會淡出曆史場合。但是他知道,從晉朝之後,每一個朝代的更替,都有司馬氏不願被載入史冊的情況發生。

根據唐太宗的調查,並不是他們不想載入曆史,而是因為家族裏麵的規條讓他們不能夠這樣做。那些少有的進入曆史的司馬族人,是宗家的後代。而那些寧願做無名英雄也不願違背祖訓的司馬族人,則是旁支的傳人!

後來唐太宗對於這個情況感到十分憤怒,他覺得司馬這個家族的規條過於腐朽,對那些立了功的功臣很不公平。於是,他便約了當時司馬家的族長前來金鑾殿商議此事,打算為他的手下和曆朝的功臣正名!

但是為什麼後來沒有任何動作,一切還是照常呢?據說是因為當時的司馬家長和唐太宗說了一句話,便讓唐太宗打消了這個念頭。

“皇上可曾聽過: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此話可比作黎民百姓,亦可比作我大司馬氏,望皇上切記。”

說完,那個族長就拍拍屁股走掉了,剩下唐太宗一個人在發呆,臉上一臉的震驚。

這是堂堂正正的威脅啊!怪不得之前的皇帝都沒有這樣做,因為司馬一族竟是能夠覆滅一個朝代的超級大族啊!

從此以後,世上就再也沒有人提起要為曆代司馬姓的英雄正名的事情。而司馬一族,也在所有朝代之中的上層社會被公認為當世第一大族,第一隱世大族。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代中期,晚清時代清朝腐朽的製度已經讓司馬一族的宗家十分失望了。這個時候本應該是他們發掘另外一個能人作為皇帝,但是西方列強的入侵使到司馬一族大創,幾乎麵臨滅絕的地步。

那個時候他們也沒有精力去管朝代更替的事情了,將剩餘的老弱婦孺搬入深山當中埋名起來,經過幾十年的休養才慢慢恢複過來。

但是那時候已經進入了紅軍時代,軍政一把抓的領導者是不會給機會給任何人掌控這個國家的,更何況他對司馬一族並沒有什麼印象,這種分不清敵我的陣營是沒有人會接納的。

至此,曆經了接近兩千年的中國第一家族司馬完全退出了曆史的舞台,無論明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