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繁殖

5.3.1選留種蛙:發育良好,身體健壯,無損傷,動作靈活。背部皮膚黑褐色並有黑斑,肩部有一“∧”形黑色條紋。雌蛙腹部紅黃色,並有花紋。雄蛙下顎部呈乳白色,腹部黃白色或紅黃色,有黑褐色斑點,前肢第一趾上有灰色指瘤,有聲囊。雌蛙2~3年生,體重30~40g,身長6.5~7.5cm。雄蛙2年以上生,體重18~30g,身長5.5~7cm。在10月末11月初或第二年的3月末~4月初進行,雄蛙雌蛙比例為1~1.2∶1。

5.3.2交配、產卵、孵化:中國林蛙交配產卵在4月上旬~5月末,交配雄雌比為1∶1,水溫為8~10℃;卵重為20~28g/隻,粒數為1500~2000粒/隻;孵化水溫為10~22℃,受精卵發育期(出現尾芽期)為240小時左右,孵化率一般在85%~90%。產卵後,中國林蛙有10~15天休眠期,在此期間雌蛙極少死亡,雄蛙死亡率在30%左右。

5.3.3蝌蚪的生長發育:孵化出的蝌蚪開始時取食卵膠膜,4日齡後開始吃水中浮遊生物。

蝌蚪7日齡後應轉移至飼養池中,進行人工喂養。每萬隻蝌蚪喂1kg豆渣或玉米麵/日、青飼料5kg/日。隨著蝌蚪的生長,投食量可適當增加。大小相近的蝌蚪在一起飼養,大小不同蝌蚪不宜在一起混養,以避免大蝌蚪吞食小蝌蚪。蝌蚪生長20天左右體長在1.2~1.3cm,尾長2.1~2.4cm。25~35天,蝌蚪發育出後肢,體長在1.3~。5cm,尾長2.5~3.2cm。40~50天,蝌蚪發育出前肢,體長1.4~1.8cm,尾長2.8~3.0cm。有80%以上蝌蚪發育出後肢時,移至變態池。蝌蝌變態率應在70%~80%,變態後幼蛙體長1.3~1.5cm,身長為體長的1/3,體重0.5g左右。

5.4放養剛變態的幼蛙體質較弱,在上岸後由於地麵幹燥,陽光直射,易造成幼蛙脫水死亡。在晴天時,要定時在變態池岸四周灑水或用潮濕草簾覆蓋。也可以將幼蛙人工放於林地之中。放養剛變態幼蛙10~15kg/公頃有效森林(含幼蛙1800隻/kg左右)。當年幼蛙放養密度為5000~6000隻/公頃有效森林。二年生成蛙放養密度為3000隻/公頃有效森林左右。一年生雄蛙身長2~4cm,體重3~5g;雌蛙身長3~6cm,體重4~8g。二年生雄蛙身長5.1~5.6cm,體重15~18g;雌蛙身長6.3~6.8cm,體重25~30g。三年生雄蛙身長5.9~6.5cm,體重20~22g;雌蛙身長7.1~7.5cm,體重35~45g。四年生雄蛙身長6.6~6.8cm,體重24~26g;雌蛙身長7.8~8.6cm,體重45~55g。蛙群中一年生幼蛙與二、三年生成蛙比例為7∶3左右。林蛙放養三年的回捕率為3%~5%。

5.5越冬

9月下旬~10月中旬,氣溫下降到10℃以下,河水溫度在8℃以下,中國林蛙開始下山回河,特別在雨中中國林蛙會集群回河。回捕一般在回河後進行。此時,林蛙雖入河,但並未真正冬眠,當氣溫升高時,林蛙會上岸活動,氣溫下降又會回到河中。回捕的林蛙先置於貯蛙池,11月上、中旬移入越冬池。中國林蛙正常越冬死亡率在2%以下。第二年3月下旬~4月上旬,夜間最低氣溫在5℃以上,白天最高氣溫達10℃以上,中國林蛙結束冬眠,出河抱對、產卵。5.6消毒、疾病預防消毒:9月上旬將養蛙設施表土層刮掉3cm,日曬7天,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生石灰用量為700kg/公頃;漂白粉為15mg/L。疾病防治:中國林蛙封溝放養過程中較少發生疾病,對於由細菌、真菌、病毒引起的疾病,可用漂白粉(濃度為1%,潑灑治療)或高錳酸鉀(濃度為10mg/L,短時藥浴)或氯化鈉(濃度3%,潑灑或藥浴)治療;寄生蟲可用氯化鈉(濃度3%,潑灑或藥浴)或硫酸銅與硫酸亞鐵(5∶2)合劑(濃度0.7mg/L潑灑)治療。

中國野生藥用植物的適度利用與有效保護

彭華馬海英

摘要:

中國野生藥用植物種類非常豐富,是極其寶貴的天然的藥物種質資源庫和藥物基因庫。然而近幾十年來的過度利用,野生藥用植物資源受到很大的破壞,其中一部分已麵臨瀕危。過度利用的原因一方麵是因為我國人民有使用中草藥的傳統習慣,另一方麵是大家對野生藥材有相當大的迷信。為此,應在尊重廣大群眾用中草藥習慣的前提下,改變對野生植物的盲從,大量培植家化中草藥,以保護野生種群。作者提出,必須將野生藥用植物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協調起來,實行“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並舉,保護優先”的原則。作者還認為,野生藥用植物的保護不是一個孤立的事件,應和整個生態環境的保護有機地統一起來。關鍵詞:

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

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藥用植物資源的有效途徑

彭羽1蔣高明1胡京仁2.(1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北京100093)。(2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基金會北京100041)

摘要:

我國藥用植物資源亟待保護,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持中藥材的“道地性”,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而保護藥用植物資源的多樣性,可以將保護與開發利用有機結合起來,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關鍵詞:

自然保護區藥用植物資源我國藥用植物資源亟待保護。目前,在我國3萬多種高等植物中,至少有3000種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中國珍稀瀕危保護植物名錄》計收錄389種保護植物,其中與藥用有關的植物占60%以上。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類向自然索取的天然藥用植物資源越來越多,甚至是掠奪式的,進一步加快了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滅絕速度,尤其是一些對生態環境要求較高的貴重中藥材,如野生的肉蓯蓉、雪蓮、石斛等。另外,部分中藥材因品種退化、盲目引種導致品質、優級品率下降,許多傳統品種主產區已無法生產出優質道地藥材,這嚴重影響了中藥材質量。資源急劇減少已成為中藥產業發展中最為嚴重的問題。建立自然保護區,是保護天然藥用植物資源,實現保護和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

1.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持中藥材的“道地性”

我國有些中藥材由於其自身的特殊生境,對於水源、土壤、氣候等因子都具有獨特的要求,人工移植、人工栽培等由於生境變化,或者采用栽培、育種、防治病蟲害等技術措施而使其種質資源發生變化或者退化,藥用成分隨之變化。對於一些因為生境特殊而稀有的名貴中藥材更是如此。在藥材天然產區建立以保護藥用植物資源為目的的自然保護區則可以實現天然中藥材的保護,保持種質資源的天然狀態。

2.建立自然保護區,可以保護生物多樣性,進而保護藥用植物資源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