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資料(1 / 3)

東漢時期的行政區劃設置

西漢末年,政治r濟衰落,政治、經濟、軍事大權過於分散,最後導致公元9年王莽篡朝,改國號為立王莽掌權的朝。王莽篡政後,大量網羅漢宗室功臣後裔、封建官僚,改郡封國,亂設行政區劃,改變原來的區劃名稱,地名大亂,形成中國曆史上行政區劃極大的混亂時期。直至公元地起義軍奮起,王莽被殺,新朝垮台,新莽政權被推翻,由綠林為首的地主階級代表、西漢遠支皇族劉玄取而代之,年號更始,新朝滅亡。後因政權內部角逐激烈。劉玄於更始三年投降赤眉軍後被殺。實際上東漢王朝是從公元5年即漢光武帝劉秀建武元年開始的。

因時間為時較短,僅存在1之行政區劃改動較大,又在管理體製上不成定局,故對其不作詳細介紹。

公元宗室代表劉秀權勢較大,挫敗各地割據勢力,建立東漢朝。定都濉陽,始稱東漢。

東漢的疆域基本上同西漢時疆域,隻是把西漢時各部州的轄區範圍變,東漢在公元仍保持十二州刺史部和司隸校尉部,計有十三個出監察區。另在甘肅以西仍設西域都護府,作為西域當地的最高權力機構。東漢的一級行政區劃為郡國都尉;二級區劃為縣公國,侯國。

東漢接受西漢衰亡的教訓,加強郡縣的權利,削弱封國的範圍和力量,采取“封列侯,奉朝請”措施,不讓封國掌實權,隻食租稅,封域減,兵馬數量壓縮到最低限度。東漢的封國,—等為王,二等為公國,三等為列侯,相當於縣級。

東漢製

大體同於西漢,在朝廷中設太傅為上公,但不常置。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亦即“三司”,而太尉職權較西漢廣泛,列名於“三公”之首。“三公”之下所屬分別設有長史、掾屬、令史、禦屬等,而太尉之屬官尤多,有多達二十四人,令吏及禦屬二十三人;令史又分合下令史、記室令史、門令史等。建安末丞相,郗慮為禦史大夫,罷去“三公”之官,隻設置丞相、禦史大夫。東漢也有“九卿”,大體如西漢,其不同者:光祿勳設五官中郎將。少府設尚書令,,設尚書六人,光武帝劉秀擴大組織,分為六曹。六曹尚書與尚書令稱為“八座”,大事“八座”連名上奏。尚書設左右丞各一人,侍郎三十六人;令史二十一人。可見尚書之機構已漸龐大,事權漸重,“三公”徒有虛位,形成了“政歸台閣”局麵。尚書的設置,是開創為後世各朝代雛型,也表明皇權更為加重,這是東漢朝的特點。

東漢基本沿行西漢,分封王、侯與州雙軌並設之製。皇子封王,其封地為國,每國設傅一人,相一人,相職掌如太守。列侯所食縣者為侯國。功大者食縣,者食鄉侯、亭侯之封為東漢所特設,用以安置貴族、勳戚、功臣,擴大了統治集團,增長豪門世族的權勢,但王侯之權力卻已遠遠弱於西漢。東漢以司隸校尉管京都附郭一州,稱為司隸,設校尉。司隸校尉之官“掌察舉百官以下,及京師近尉犯法者”。光武帝時“並領一州”包括七個郡。其地位在“九卿十二從事史,司隸職權遠較西漢為廣泛,其轄包括兩漢之西、東二京。司隸之外,置十二州,每州設刺史一人,權力增大,州之下為郡,郡之下為縣。在邊地少數民族聚居之地設道。事實上已形成州三級製。東漢前期,加大尚書之權,削弱“三公”及地方郡國之權,以增強皇權。至末年為鎮壓人民起義,則改變了一貫政策,給各州之豪門大族以重權,遂形成了割據局麵。

軍事官製

東漢仍設將軍、大將軍、騾騎將軍、車騎將軍、衛將軍之品秩如三公。將軍下又有前右將軍,位比上卿。將軍之下設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及掾屬、令史、禦屬等。大將軍管轄五部,每部有校尉一人,軍司馬一人。部下有曲,曲有軍侯一人,曲下有屯,設屯長。東漢設北軍五營:屯騎校尉、越騎校尉、步兵校尉、長水校尉校尉,以北軍中侯監五營宮殿的屬於光祿勳,如西叔南軍。靈帝中平五年因農民起義聲勢潔大,增設西園八校尉以防守京都洛陽。東漢對於少數民族地區,設有軍事官多種,既臣服於朝廷,又維護當地治安。

東漢官製的特點力更為集中,集權於皇帝直接掌握之尚書。地方行政體製形成事實上的三級製,強化對地方的控製。東漢末年,州牧擁兵割據,導致分裂局麵的出現。重視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設立各種專官,其主旨雖在控製人民,但對開發邊區,促進中原與周邊經濟、文化的交流,也有一定的作用。

東漢建立後,在行政區劃工作上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恢複西漢時的郡縣名,清除王莽新朝時亂改的地名,重新規劃全國的郡縣,撤並了西漢時的縣侯國個,王莽時增置的郡縣基本上全部撤銷,郡國數量相應減少。二是在州的建製上做了較大的變動,劉秀全部廢除王莽所建的十二州牧,改交陟為交州,恢複西漢的部州,並固定其州治駐所。升大州級的權力。至東漢末期,體製基本上實行州三級。

東漢順帝永和五年,其疆域區劃為司隸校尉部,十二州刺史部和西域長史府,各王國、屬國按郡製侯國、公國等按縣製。具體區劃如下:

司隸校尉部

京兆尹治長安。

領1安、長陵、陽唆、霸陵、杜陵、新豐、藍田、鄭縣、上雒、商縣。

右扶風治槐裏。

領1裏、茂陵、平陵、鄠縣、武功、美陽、郿縣、雍縣、杜陽、陳倉、渝麇、汧縣、漆縣、栒邑、安陵。

左馮翎治高陵。

領1陵、池陽、萬年、重泉、臨晉、頜陽、夏陽、頻陽、粟邑、衙縣、沒栩、雲陽。

河東郡治安邑。

領1邑、聞喜、猗氏、大陽、河北、蒲阪氏、絳邑、臨汾、襄陵、楊縣、平陽、永安、北屈、蒲子、端氏、蠖澤、東垣。

弘農郡治弘農。

領農、陝縣、湖縣氏、黽池、新安、宜陽、陸渾。

河南尹治雒陽。

領陽、平縣城、河南、新城、梁縣、偃師、緱氏、鞏縣、成皋、滎陽、卷縣、原武、陽武、中牟、開封、苑陵、新鄭、密縣、京縣。

河內郡治懷縣。

領1縣、武德、平皋、州縣、溫縣、河陽、野王、波縣、軹縣、沁水、山陽、修武、獲嘉、汲縣、共縣、朝歌慮。

豫州刺史部

潁川郡治陽翟。

領1翟、陽城、輪氏、郟縣、父城、潁陽、襄城、昆陽、舞陽、定陵、郾縣、臨潁縣、新汲、鄢陵、長社。

汝南郡治平輿。

領輿、上蔡、灈陽、吳房、西平、定潁、召陵、洇強、西華、征羌、汝陽、南頓、陽安、郎陵、北宜城、慎陽、安陽、新息、弋陽、期思、原鹿、富波、褒信、新蔡、鮦陽、固始、項縣、宜祿、新陽、宋國、思善、城父、山桑、細陽縣。

陳國治陳縣。

領縣、新平、寧平、武平、苦縣、柘縣、陽夏、扶樂、長平。

梁國治睢陽。

領陽、蒙縣、寧陵、鄢縣、穀熟、虞縣、下邑、碭縣。

沛國治相縣。

領縣、肖縣、杼秋、豐縣、沛縣、臨睢,太丘、建平、鄼縣、譙縣、鄲縣、锧縣、竹邑、蘄縣、符離、穀陽、洨縣、虹縣、向縣、龍亢、公丘。

魯國治魯縣。

領縣、汶陽、卞縣、騶縣、蕃縣、薛縣。

兗州刺史部

陳留郡治陳留。

領1留、雍丘、尉氏、扶溝、圉縣、襄邑、己吾、考城、外黃昏、黃、浚儀、封丘、平丘、長垣、酸棗。

東郡治濮陽。

領1陽、白馬、燕縣、頓丘、衛國、東武陽、陽平、東阿、範縣、穀城、臨邑、樂平、發平、聊城、博平。

濟治定陶。

領1陶、冤句、乘氏、句陽、成陽、鄄城、廩丘、離狐、成武、單父、己氏。

山陽郡治昌邑。

領1邑、巨野、金鄉、東緡、防東、方與、高平、湖陸、南平陽、瑕丘。

任城國治任城。

領城、亢父、樊縣。

東平國治無鹽。

領鹽、壽張、須昌、富城、章縣、東於陸、寧陽。

濟北國治盧縣。

領縣、茌平、蛇丘、剛縣、成縣。

泰山郡治奉高。

領1高、博縣、梁甫、巨平、茌縣、嬴縣、牟縣、萊蕪、蓋縣、南武陽、費國、南城。

青州刺史部

平原郡治平原。

領1原、高唐、祝阿德、鬲國、西平昌、般縣、樂陵、厭次。

濟南國治東平陵。

領1平陵、土鼓、曆城、台縣,著縣、菅縣、東朝、鄒平、梁鄒、於陵。

樂安國治臨濟。

領濟、高苑、千乘、樂安、博昌、利縣、寥城、壽光、益縣。

齊國治臨菑。

領菑、西安、昌國、般陽、廣縣、臨朐。

北海國治劇縣。

領1縣、東安平、平壽、營陵、朱虛、安丘、昌安、平安、高密、夷安、淳於、都昌、下密、膠東、即墨、壯武、挺縣、觀陽。

東萊郡治黃縣。

領1縣、嵫國、曲城、掖國、當利、盧鄉、牟平、東牟、昌陽、長廣、不其、黔陬。

徐州刺史部

琅邪國治開陽。

領1縣、東安、東莞、姑幕、諸縣、東武、琅邪、溝曲、陽都、臨沂、開陽、即丘、繒國。

東海郡治郯縣。

領1縣、襄賁、蘭陵、丞縣戚縣、昌慮、合鄉、祝其、利城、贛榆、朐縣、厚丘。

彭城國治彭城。

領城、留縣、廣戚、傅陽、武原、呂縣、梧縣、甾丘。

下邳國治下邳。

領1邳、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

廣陵郡治廣陵。

領1陵、江都、輿國、堂邑、海陵、高郵、平安、東陽、淩縣誨西、鹽瀆。

冀州刺史部

魏郡治鄴縣。

領1縣、內黃、黎陽、繁陽魏縣、元城、館陶、清淵、平思、斥丘、曲梁、梁期、武安、涉國。

清河國治甘陵。

領陵、貝丘、靈縣、鬱縣、繹幕、廣川、東武城。

安平國治信都。

領1都、扶柳、堂陽、南宮、陘縣、武邑、觀津、下博、武遂、饒陽、安平、南深澤、阜城。

巨鹿郡治莊陶。

領1陶、楊氏、鄖縣、下曲陽、南轡、任縣、平鄉、南和、巨鹿、廣幹、曲周、廣宗、廣年、斥章、列人。

趙國治邯鄲。

領鄲、易陽、襄國、中丘、柏人。

常山國治元氏。

領1氏、欒城、平棘、高邑、房子、上艾、真定、九門、蒲吾、井陘、靈壽、南行唐。

中山國治盧奴。

領1奴、安熹、漢昌、蠡吾、安國、毋極、新市、上曲陽、望都、唐縣平、廣昌。

河間國治樂成。

領1成、弓高、成平、中水、武垣、束州、東平舒、高陽、鄚縣、文安、易縣。

渤海郡治南皮。

領皮、東光、重合、高城、陽信、修縣、浮陽、章武。

荊州刺史部

南陽郡治苑縣。

領縣、西鄂、博望、堵陽、雉縣、葉縣、犨縣、魯陽、酈國、析縣、丹水、南鄉、順陽、武當、冠軍、鄼縣築陽、山都、鄧縣、蔡陽、章陵、襄鄉、湖陽、朝陽、新野、安眾、穰縣、涅陽、棘陽、育陽陽、平氏、複陽、隨縣。

江夏郡治西陵。

領1陵、邾縣、鄂縣雉、沙羨,安陸、南新市、雲杜、竟陵、西陽、軟國、郡縣

南郡治江陵。

領1陵、華容、州陵、枝江、夷道、夷陵、當陽、鄀國、編縣、宜城、卻國、中盧、襄陽、臨沮、秭歸、巫縣、佷山。

長沙郡治臨湘。

領1湘、湘南、益陽,羅縣、下雋、連道、昭陵、醴陵、安城、茶陵、攸縣、容陵。

武陵郡治臨沅。

領1沅、沅南、漢壽、作唐、孱陵、零陽、充縣、酉陽、遷陵、沅陵、辰陽、鐔成。

零陵郡治泉陵。

領1陵、營浦、營道、泠道、重安、湘鄉、昭陽、燕陽、夫夷、都梁、洮陽、零陵、始安。

桂陽郡治郴縣。

領1縣、漢寧、便縣、耒陽臨武、南平、桂陽、曲江、湞陽、含洭。

揚州刺史部

九江郡治

領1西曲陽徐、下蔡、平阿、義成、鍾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曆陽。

廬山郡治舒縣。

領1縣、臨湖、襄安、居巢、皖縣、尋陽、龍舒、六安、安豐、潛縣、雩婁、陽泉、寥縣。

丹陽郡治宛陵。

領1陵、蕪湖溧陽、丹陽、石城、秣陵、湖熟、江乘、句容、故鄣、於潛、涇縣、陵陽、黟縣、歙縣。

吳郡治吳縣。

領1縣、婁縣、無錫、毗陵、曲阿、丹徒、陽羨、烏程、由拳、海鹽、餘杭、錢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