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能因為丟失了夢想而放棄了希望。假若你此時失去了夢想,那麼就用新的夢想來取代原來的夢想吧。太陽每天落下,第二天又照常升起,夢想也是常更常新。人生的悲哀不是失去了夢想和目標,而是你沒有其他可以去追尋的夢。
【夢想形成很容易,能實現才是了不起】
生活中的多數人之所以碌碌無為,是因為他們習慣了在生命中隨波逐流,完全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一個心懷夢想的人,清楚地知道生命裏缺少了什麼,並開始積極地尋找,從而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當然,讓夢想變為現實並不是簡單的過程,我們付出努力與汗水,承受磨難,超越挫折,才能讓夢想照進現實。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就算圓夢失敗,也總是會有另一個夢想取代原來的那一個。
夢想破滅、汗水付諸東流,你可以選擇痛苦不堪、滿懷怨恨,咒罵與抱怨一切的不公。事實證明,這並沒有任何意義。相反,如果我們積極地去發現另一個夢想,往往會得到意外的驚喜,甚至能夠重新喚醒沉睡在我們心中的巨大潛能。
在法國的鄉村,有一位普通的郵遞員每天奔走於各個村莊,為人們傳送郵件。
一天,他在山路上不小心摔倒了,不經意間發現腳下有一塊奇特的石頭,看著看著,他有些愛不釋手,最後他把那塊石頭放進了郵包。
村民們看到他的郵包裏還有一塊沉重的石頭,都感到很奇怪。
他取出那塊石頭晃了晃,得意地說:“你們有誰見過這樣美麗的石頭?”
人們搖了搖頭:“這裏到處都是這樣的石頭,你一輩子都撿不完的。”可是,他並沒有因為大家的不理解而放棄自己的想法,反而想用這些奇特的石頭建一座奇特的城堡。
此後,他開始了另外一種全新的生活。白天,他一邊送信一邊撿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到了晚上,他就琢磨用這些石頭來建城堡的問題。所有的人都覺得他是瘋了: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
二十多年以後,在他的住處出現了一座錯落有致的城堡,可在當地人的眼裏,他是在幹一些如同小孩建築沙堡一樣的遊戲。
20世紀初,一位記者路過這裏時發現了這座城堡,這裏的風景和城堡的建造格局令他慨歎不已,他為此寫了一篇文章。文章刊出後,郵差希瓦勒和他的城堡就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甚至藝術家畢加索也專程來拜訪。
今天,這個城堡已成為法國最著名的風景旅遊點。
據說,那塊當年被希瓦勒撿起的石頭,被立在入口處,上麵刻著這樣一句話:“我想知道一塊有了願望的石頭能走多遠。”
不錯,有了願望,石頭也能遠行。可是人們卻漸漸忽略了自己的夢想。在這個狂歡享樂的時代,各類休閑娛樂方式充斥著我們的生活,使我們還是年輕的身體被浮躁之氣占據,讓我們稚嫩的心靈被塵囂埋沒。
在個紛雜的世界,我們每個人都會經曆失敗,但這並不是一件壞事。因為不經過挫折或嚴重的創傷,我們的人生是不豐富的,思想是不會逐漸變得成熟的。創傷帶來的最大轉機,是強迫我們找到一個目標。有時,正是這些挫折和創傷本身指引人們去追尋目標。
一位哲人說:“一旦有了特定的目標,你已經成功了一半。”這話一點都不錯,羅傑就是在明確了特定目標後,把夢想實現,創造了一個美好未來的。
羅傑的例子就是個證明:
羅傑是重度殘障者:他沒有左手臂,右手隻有兩個手指;左腳有三根腳趾,右腳掌則遭切除。但他卻參加了各種各樣的體育比賽,深受人們的敬佩,之後又被一些大學邀請前去演講,當他的事跡在當地傳開後,他就成為了一個廣受邀約的勵誌演講者。
他講起話來慢條斯理、從容不迫,又有幽默感。聽眾都很專注,但這並非因為羅傑是一個嚴重的殘障者,而是因為他分享了許多了不起的智慧。隻要他一開口,聽眾就被深深吸引。正如他說:“生命的悲劇不在於沒有達到目標,而在於沒有目標可以達成。”
當人們得知他是國內某網球協會的教練,同時還獲得了國內某知名大學的學位時,就有聽眾問他是如何做到這一切的。他說:“每個人都可以不同凡響,但你首先得去做不同凡響的事。”
羅傑是一個遭遇嚴重創傷的人,在經曆過一切後,他感到自己很快樂、很滿足。因為對他而言,每一天的生活都代表了一個新的挑戰與新的目標。缺乏目標對於任何人來說,就像一艘失去動力的船在海上隨波逐流。
試問一下:如果人生就是一次航行,我們當中有多少人知道目的地?有多少人知道他們的方向或航點在哪裏?
大部分從學校畢業的人,甚至連自己要做什麼工作都搞不清楚。這才是人生真正的悲劇。有太多的人隻是在討生活,而非過生活。有時候,需要發生一場危機,甚至是重創,才會讓我們停止隨波逐流,開始有目的地過日子。
生活中,我們必須清楚地明白每天要做什麼,不然終將一事無成。一旦確認了目標,就要堅持夢想,還需要作出規劃,付出努力,並確認方向的正確與否,以便一路上能隨時確認目標的落實情況。
在追逐夢想的途中,一旦發生危機,或是遇到阻礙,我們就必須重新規劃目標,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底線哲語
在追逐夢想的途中,一旦發生危機,或是遇到阻礙,我們就必須重新規劃目標,隻有這樣,才能順利地到達目的地,創造出一個美好的未來。
【大成功來自高層次的需要】
一個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不是取決於一個人才能的高低,而是取決於他有多高層次的需要。
相近的生活環境,一些人成就大業,一些人取得小成功,一些人一蹶不振。不少人為了一個遠大的目標,能經受長年累月的奮鬥考驗,作長期的努力;也有不少人雖向往成功,卻經受幾次挫折後便向困難投降。
為什麼會這樣?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內心的需要是不同的。進一步講,就是一個人如果對成功的渴望大,那麼他內心產生的驅動力就大;如果一個人把成功看成是無所謂的事情,也就是成功也行,失敗也可,那麼,他內在的驅動力就小。
舉個例子來說,一匹小馬達內在的驅動力有限,也許它可以帶動一輛小拖車,但絕對帶動不了一列火車。同樣,一個人想成就大業,就必須了解帶動火車飛速前進的動力機車與一般小馬達的區別。確切地說,他必須了解自己內心世界裏能推動自己前進的動力是什麼、有多大。
一般情況下,人們必須先生存後發展,所以人的低層次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比高層次的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更加強烈。而自我實現的需要,一般要在前麵四個層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滿足之後才會產生。
有些人由於長期沒有得到低層次需要的滿足,可能會永久地放棄對高層次需要的追求。然而,從成功的大小來說,隻有高層次的需要才能帶來大成功,低層次的需要隻能帶來小成功。
1921年8月,一位39歲的美國人突然患了小兒麻痹症,雙腿僵直,肌肉萎縮,臀部以下全麻痹了。而這個沉重的打擊發生在他作為民主黨的副總統候選人參加競選敗北以後,他的親屬、摯友都陷入極度失望之中,醫生也預言他能保住性命就是萬幸。但他不屈服於命運的堅強意誌使他無論如何也不相信“這種娃娃病能整倒一個堂堂男子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