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汴京(1 / 3)

第三章:汴京

1. 禦駕親征

汴京開封府地處黃淮之間,控引汴河、惠民河、廣濟河和金水河,具有便於漕運的優越條件,被宋朝定為首都,迅速成為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北宋的東京城,在唐汴州城及後周東京開封府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改建和擴建。共有外城、內城及皇城三重。外城又稱“新城”或“羅城”, 為周顯德三年(956)所築,城周長四十八裏多。又以汴渠、惠民、金水、廣濟四河貫穿全城,另設九個水門。外有城壕名護龍河,闊十餘丈。濠內外皆植楊柳,粉牆朱戶,禁人往來。外城每百步設馬麵、戰棚、密置女頭,旦暮修整,望之聳然。城裏牙道,各植榆柳成蔭。每二百步置一防城庫,貯守禦之器。有廣固兵士二十指揮,每日修造泥飾。可見其建築完善和防禦的嚴密。

內城又名“裏城”或“舊城”,唐德宗時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建,周世宗曾加營繕。內城位於外城中央,略偏西北。周二十裏一百五十五步,約當今日的開封城。計辟朱雀、望春、宜秋、景龍等十門。皇城即“大內”,又名“宮城”。原為唐代宣武軍節度使署,後梁都汴時改為建昌宮,後晉改為大寧宮。趙匡胤又增廣皇城東北隅,皇城東西寬1050米,南北長1090米(合周七裏餘)。辟乾元、拱宸等六門。皇城內宮闕大都依西京洛陽建製,總計約四十餘所,分作不同用途,如常朝則文德殿,聖壽賜宴則紫宸殿,試進士則崇政殿等等,規模極為雄偉壯麗。

東京城內有四條寬闊筆直的大道,稱作“禦路”, 作十字形相交,分別通向外城的南薰等四正門道旁有人行道、水溝及綠化地。從大道又分出若幹縱橫交錯的道路,多呈直角相交, 將城區劃分成若幹方格形稱作“坊”的居民區商市則設於內城宣德門至州橋以東的潘樓街土市子及相國寺一帶。以後隨著城市商業的發達,坊與市的界限被突破,商店多沿街設立,城東南汴河東水門沿岸的市區,竟延伸至七八裏以外。

後來北宋實行四京製:東京開封府,西京河南府,北京大名府,南京應天府。其中,東京是首都,位於開封,西京即洛陽,南京是宋州(應天府),不是今天的南京,在今天的商丘,這裏是趙匡胤龍興之地,北京就是大名,今天的河北大名。

坐在東京龍座上的趙匡胤,此時正在平叛李筠之亂。

李筠終於按捺不住了,他逮捕軍隊監軍周光遜,派遣牙將劉繼衝把周光遜送到北漢,並請求援助,又派遣軍隊襲擊澤州,殺掉刺史張福,占領澤州。

李筠的從事閭丘仲卿這人比較有謀略,他建議說:“你以一支軍隊起兵反抗大宋王朝,形勢非常危險,雖然北漢答應支援,但是也得不到太多的幫助。大梁的軍隊強大,和他們交戰,恐怕失敗。不如西下太行山,直接抵達懷州、孟州,堵塞虎牢關,占領洛邑,然後再向東方奪取天下,這才是最好的辦法。”李筠不聽,他卻說:“我是周朝的老一輩將領,和世宗皇帝柴榮如同兄弟,皇宮禁衛軍的官兵,都是我很熟悉的人,一旦他們聽說我的軍隊到了,肯定會響應我的行動,不要擔心不會成功”。結果沒有采納閭丘仲卿的建議。

劉均派遣內園使李弼攜帶詔書、金銀綢緞、良馬賞賜給李筠,李筠隨即派遣劉繼衝到晉陽,請求劉均出動軍隊南下,自己為前鋒。劉均又同樣通知遼朝,可是遼朝的軍隊還沒有集結,無法出兵。其實,趙匡胤派遣的間者王繼忠用金錢和美女收買了契丹的幾個重臣,他們又慫恿耶律敵烈謀反,耶律璟忙著在國內平叛,根本無法抽身。而趙匡胤最大的擔心是契丹的出兵,王繼忠立了大功。

劉繼衝告訴劉均,李筠覺得不要遼朝的幫助也可以滅掉趙匡胤。於是,劉均立即舉行閱兵式,發動全國的軍隊,準備從團柏穀南下攻擊北宋。北漢的官員在汾水河邊設宴餞行,左仆射趙華勸告北漢王朝皇帝劉均說:“李筠這個人,做事情非常輕率,對宋朝的軍事行動,我估計一定不能成功,可是陛下您卻發動全國的力量支持,我看不到勝利的希望。”劉均沒有接受。

劉均率領北漢軍到達太平驛兩軍彙合,李筠親自迎接,劉均讓李筠坐的座位在宰相衛融的上麵,封他為西平王。可是,李筠看見劉均的儀仗隊和衛隊人數少,而且懦弱,心裏麵很後悔和這樣的國家結盟,又告訴別人說自己深受後周的恩惠,不忍心辜負後周王朝。但是,北漢和後周世仇,劉均聽到李筠的這些話,也不高興。李筠即將回到潞州,劉均派遣宣徽使盧讚作為李筠的監軍官,李筠更加不高興。盧讚有次麵見李筠,和他商量事情,李筠對他不理不睬,盧讚很生氣,一甩衣袖就離開了。劉均聽到盧讚和李筠之間有矛盾,於是派遣衛融到軍營中調解,方才緩和了矛盾。

李筠留下兒子李守節守衛上黨,而自己率兵南征。李筠性格雖然暴躁,但是,卻對他的母親十分孝順。每當發怒要殺人的時候,李筠的母親一定在屏風後麵呼喚李筠,李筠馬上就到,他的母親說:“聽說你要殺人了,可以寬恕嗎?寬恕了為我們李家積點德。”李筠馬上就赦免了將要被殺的人。後來李筠兵敗,兒子李守節得以善終,李家沒有絕後,不能不說是老母親的功德。

自古征戰殺伐,爾虞我詐,不能說“得人心者得天下”,隻能說是“善攏絡人心者得天下”,曆史是勝利者書寫的,但無論如何修飾,你會發現仁善之人最終都能有子嗣繁衍,惡人最終絕後,這是蒼天給善良之人的最高的褒獎,同樣,惡人無後,也是對惡者的最大懲罰。宋朝之後是元朝,元末農民起義在地方上頗得人心的陳友諒、明玉珍等政權最終卻都敗在不怎麼得人心的朱元璋手下,但是最後,朱元璋殺人如麻,終得報應。而對百姓極好的良善之人陳友諒和明玉珍最終的結局卻是超過了朱元璋,所謂是笑到最後的才是真正的勝利者。朱元璋雖得了皇位,但卻經不住時間的磨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