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從色球中,頻頻噴射出纖細而明亮的流焰,稱為針狀體。針狀體是太陽表麵的高溫等離子流體,它們像針一樣以每秒大約20千米的速度“刺”向太陽大氣。每時每刻都有約10萬個針狀體在積極活動。
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厚度達到幾百萬千米以上。
日冕溫度有1伊106益。在這極其酷熱的高溫下,帶正電的質子、氦原子核和帶負電的自由電子運動速度極其迅猛,它們不斷掙脫太陽的引力束縛,拚命射向太陽的外圍,形成太陽風。日冕發出的光比色球層的還要微弱。
日冕可人為地分為內冕、中冕和外冕三層。
日冕隻有在出現日全食時才能看到,它是極其稀有罕見的太陽活動現象,其形狀隨太陽活動大小而做相應的改變。
通過X線或遠紫外線照片,可以看到日冕中有大片不規則的黯黑區域,這被稱為冕洞。
日食是太陽被月球所遮蓋的自然現象。當太陽、月球及地球接近排成一條直線時,地球便會躲藏進入到月球的本影或半影,日食便會發生。
日食可分為日偏食、日環食及日全食三種。日食本身並不稀奇,地球上一年當中會有兩次或兩次以上見到日食的機會,但由於日食帶的範圍並不廣闊,導致在同一地區,平均要每隔2~3年才可看到一次日偏食,而日全食則更是非常罕見。
太陽黑子
太陽黑子是在太陽光球層上發生的一種太陽活動,是太陽活動中最基本、最明顯的活動現象。
太陽黑子實際上是太陽表麵一種灼熱氣體產生的巨大漩渦,溫度大約為4500益。
因為它的溫度遠低於光球層表麵的溫度,所以看上去像是一些深暗色的斑點。
一個較完整的黑子由較暗的核和周圍較亮的部分構成,中間凹陷大約500千米。黑子大多成雙入對或是成群地出現。
黑子出現的時間並不是均勻分布的。
黑子周期開始時,黑子主要出現在南、北緯約35毅處,而在黑子周期結束時,黑子通常又出現在南、北緯約5毅處。
日核和太陽的能量
日核是太陽的核心,是太陽的能源所在。溫度估計約為1.5伊107益,是氫進行質子熱核熔合的反應區。
核心物質的密度為150g/cm3,遠高於鐵的密度7.8g/cm3。日核是產生核聚變反應之處,太陽核向對,氫核聚變便會產生強大的光和熱。質子鏈與碳氮氧循環是氫核聚變的主要過程。
太陽的能量能夠長時間地燃燒和釋放。其輸出功率為3.86伊1026瓦,如此強大的能量來自於核心的核聚變反應:每秒鍾有大約7伊1011千克的氫聚變成6.95伊1011千克的氦,其間損失的5伊109千克質量即轉換為龐大的酌射線能量。
在酌射線前進到太陽表麵的途中,會不斷地被四周粒子所吸收,從而發出較低頻的電磁波,到太陽表麵時所發出的主要是可見光。
而在最靠近太陽表麵20%厚的區域,傳遞能量主要是靠對流而非輻射。太陽的輸出總功率為3.826伊1026瓦,核心核反應供給絕大部分的能量。如此長時間地燃燒和釋放能量,太陽能夠維持多久呢?
據科學家推算,大約可以再維持50億年。
太陽中的元素
印度於1868年8月18日發生了一次日全食。
法國經度局研究員、米頓天體物理現象台長詹森為了抓住這百年不遇的觀測機會,特意帶著他的考察隊專程趕往印度觀測,希望弄清日珥現象產生的原因。
他在觀測日全食時發現太陽的譜線中有一條黃線,並且是單線。
而鈉元素的譜線是雙線,所以詹森肯定它不是早就發現的那種鈉元素。
詹森把太陽中存在又一新元素的重大發現寫信通知了巴黎科學院,1868年10月26日,詹森收到了另一封內容相同的信,那是英國皇家科學院太陽物理天文台台長洛克耶寄來的。
兩個著名科學家不約而同的新發現,使人們確認了這是一個大家未曾認知的新元素。這就是氦——地球上發現的第一個太陽元素。
科學家們在1869年和1870年又進行了兩次日全食觀測,人們又發現了一條綠色的譜線,經天文學家們證實這也是一種新元素,並給它命名為“氪”,但這個元素後來沒有被列入化學元素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