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定影響分娩的是月球和太陽的力(吸引力和離心力),那麼將這種力繪製成圖,圖中曲線的形狀也與上圖相似。在藤原正彥的論文中寫道:就是這種力產生的“扳機”效果引發陣痛而進行分娩。藤原正彥副教授說:“一般認為用分娩圖來表征月球的圓缺對分娩的影響是相當確切的,所以‘扳機爺效果數據理論與實際的圖相吻合,這一點很有意義:隨著今後更多的研究,也許還會發現更多驚人的事實。”
月球的神奇輝光
遠遠看去,月球是如此美麗恬靜。其實多少年來死氣沉沉的月表依然如故,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一位英國天文學家曾打趣:“如果我們帶著望遠鏡回到恐龍時代,便會發現,那時的月球與今天所見的完全一樣。”
但實際上,月球並非是完全死寂的,它還有許多神秘的局部活動現象(稱月麵暫現現象)——月麵上會出現某種奇異的輝光,散發出一些神秘的雲霧,局部地區暫時變暗、變色,甚至有些環形山會突然消失或莫名其妙地變大……這種月麵暫現現象的記載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1178年6月25日是個娥眉月之夜,英國同時有5個人在不同的地方發現,在彎彎的月鉤尖角上有一種奇異的閃光,但當時這些目擊者的報告並未引起人們的重視。1783年,天王星發現者威廉·赫歇爾在用望遠鏡觀測月球時,發現“在月球的陰暗部分,有一處地方在發光,其大小和一顆四等紅色暗星相仿”。1787年他又觀測到了這種現象,並形容它“好像是燃燒著的木炭,還薄薄地蒙上了一層熱灰”。經赫歇爾兩次報告之後,送到天文台的這種觀測報告日漸增多,至今大約已有1500多篇。
1866年10月16日,曾發現3萬多環形山的德國天文學家約翰·西洛塔爾宣稱,原來在澄海中的一個他十分熟悉的林奈環形山(直徑9.6千米)忽然神秘消失。1868年,有人發現一個原來隻有500米的小環形山直徑已增大到了3千米。
在20世紀,這種觀測報告有增無減。英國天文學家穆爾在1949年也連續見到兩次月麵上發出的輝光。1958年11月3日和4日,蘇聯普耳科沃夫天文台的科茲洛夫見到阿爾芬斯環形山的中央峰上有粉紅色的噴發現象,並持續了大約半小時之久。他拍下了這次噴發的光譜照片,這是月麵暫現現象的第一個科學依據。接著,1963年,洛韋耳天文台也在月麵同一地區發現了紅色的亮斑……進入空間探測時代後,登月的宇航員也有類似的發現。第一個踏上月麵的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0日登月前夕,曾向地麵指揮中心報告:“我正從北麵俯視著阿裏斯塔克環形山,那兒有個地方顯然比周圍區域明亮得多,仿佛正在發出一種淡淡的熒光。”而同一時刻,有兩名德國天文愛好者也向柏林天文台報告,他們見到阿裏斯塔克環形山的西北部在發光。1992年我國廣西也有兩名天文愛好者用小型望遠鏡發現了危海邊緣有紅光閃爍,長達十多分鍾。
據統計,月麵暫現現象多數集中在阿裏斯塔克及阿爾芬斯兩個環形山區域,大約每處有三四百起,其次是在月麵窪地的邊緣地區。這些輝光亮暗不一,壽命也有長有短(平均為20分鍾左右),涉及範圍大約有幾十千米。
對於月麵暫現現象,現在幾乎已經沒有爭議了,但其產生的原因卻至今不明。有人認為月麵上還存在著少量的活火山,是它們的活動造成了這一切;有人認為是太陽風作用於月球造成的熒光;還有人猜測是某種摩擦放電形成的電火花;有些天文學家提出,這是地球對月球的潮汐作用引起的,因為地球對月球的引力要比月球對地球的引力大80多倍;當然也有人把它與“月球人”扯在一起……
其實,月麵的各種具體現象,可能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不能一概而論。
例如環形山的變化可能是隕星的轟擊引起的。“阿波羅14號”宇航員在登月時,曾在月球上安置了許多種科學儀器,它們曾真實記錄了一次月麵暫現現象:
1972年5月13日,一顆大隕星轟然落在儀器附近的月麵上,它與月麵的猛烈撞擊,使月岩四處飛濺。由於月麵重力較小,飛濺過程持續了將近一分鍾。事後,隕星撞擊處出現了一個直徑大約為幾十米的坑洞,大小可與足球場相比,當時的4個月震儀都記下了月震曲線。據測算,其能量相當於爆炸1000噸TNT炸藥。可以設想,如果隕星較大,是可以毀滅一個較大的環形山的。而有些輝光則是地球對月球的潮汐力造成的,它使月麵上某些區域的引力陡增,使月殼內部的氣體逸散出來,揚起細細的月塵,在陽光的映射下,就變成我們見到的那些神奇的輝光了。
古老的月球岩石
有的專家堅持認為月球岩石隻有46億年曆史,與地球年齡相仿。但是也有一些天文專家、天體物理學專家認為月球岩石的年齡遠遠大於地球,這就間接地證明月球不是起源於地球,也不是和地球同期的太陽係內的產物。二者結論相悖,再次引起了激烈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