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向南防禦,向北發展(1)(2 / 3)

1942年底,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蘇聯情報機構認為日軍即將進攻蘇聯。斯大林又急了,曾三次致電毛澤東,要求支援。在第一封電報中說,他將準備可裝備一兩個師的新式武器,請毛澤東派相應兵力到蒙古邊境地區去取。毛澤東回電說:“我們當然需要武器,但調動一兩個師的兵力到蒙古邊境去接受武器是不可能的。”因為大部隊在通過廣闊草原時,會被敵空軍發現而遭殲滅。這個方案是不現實的。

不久,斯大林第二次來電,提出可分批派出小部隊到蒙古邊境輪番接受武器。毛澤東又拒絕了。

1943年初,斯大林再次來電,要求派若幹師團部署在長城內外一線。這次,毛澤東經過慎重考慮,決定派羅瑞卿、楊成武和呂正操部向長城附近靠攏,伺機向東北腹地滲透。不久,蘇德戰爭形勢逆轉,蘇軍由防禦轉入反攻,斯大林再也不需要延安“小兄弟”的武力支援了。

莫斯科與延安的“誤會”遠不止這些,如在統一戰線問題上,蘇聯主張“一切服從統一戰線”,也就是要中共完全聽命於蔣介石政府,而毛澤東主張“獨立自主”。當國共雙方發生摩擦時,莫斯科唯恐統一戰線破裂,一味要求延安忍讓。在延安整風問題上,斯大林認為這是宗派鬥爭,意在清洗王明、博古等“親莫斯科派”,來電勸說:“不要搞黨內鬥爭,要團結黨內同誌一致抗日。”當然,莫斯科和延安之間的“別扭”畢竟是兩個無產階級政黨間的內部矛盾,毛澤東相信隨著時局的變化,斯大林一定會鼎力支持中共。他預料戰後美國必定反蘇,蔣介石必定反共。他在黨的“七大”會議上,曾對台下的幾百名代表說:“你們信不信?反正我信。國際援助一定要來;如果不來,殺我腦袋。”

蘇聯出兵東北後,毛澤東找蘇聯駐延安情報組負責人孫平詢問:“為何事先不打招呼?”孫平回答:“可能是與美英方麵有協議,不能泄露機密。”不管怎麼說,毛澤東對此事還是非常高興的,畢竟蘇聯出兵東北比美軍在中國東南沿海登陸要好。當時,延安還駐有美軍觀察組,他們在1944年就宣稱美軍將在中國沿海登陸。毛澤東一直對美軍登陸一事抱有警惕。他在“七大”的幾次會議上多次提到“希臘事件”—希臘共產黨遊擊隊被英軍登陸部隊繳械。他擔心美軍登陸部隊也會這樣做。因為,美國對華政策是扶蔣反共。他提醒與會代表,可能會出現這種局麵:美蔣沿長城一線進行封鎖,切斷中共與蘇聯的聯係;為了挫敗美蔣的陰謀,必須集中二三十個旅開到東北去,背靠蘇聯,獲得武器援助。他說:“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一切根據地都丟了,隻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

他欲奪取東北的最初動機是為了挫敗美蔣的封鎖。沒想到蘇軍居然打來了,先於美軍進了中國。毛澤東凝視著中國地圖的東北角,他的眼前立即浮現出白山黑水的地貌。幾個小時前軍委二局送來的一份關於東北基本情況的材料上說:東北工業發達,其煤產量幾近全國的一半,發電量占全國的八成,鋼鐵產量接近九成;其交通之便利冠絕全國,鐵路有1.4萬公裏,公路有10.8萬公裏;其農業和林業非常發達,有“穀倉”“林海”的美譽。

蔣介石想起了努爾哈赤

軍統頭子戴笠夾著公文包匆匆走進山洞林園1號樓時,蔣介石牙痛似的吸了一口涼氣。戴笠發現蔣介石正在收聽延安的廣播電台。他在門口遲疑了一下,還是忍不住輕喚了一聲:“委座。”

蔣介石關掉電台,朝戴笠道:“雨農,有何新情報?”

戴笠打開公文包,取出一摞材料遞給蔣介石。

“朱德下了七道命令,令匪軍舉行大反攻……”

“反攻個屁!”蔣介石氣憤地翻著文件,“日本已向盟軍乞降……”

當他讀到朱德的第二號命令(“……原東北軍呂正操所部由山西、綏遠現地向察哈爾、熱河進發;原東北軍張學思部由河北、察哈爾現地向熱河、遼寧進發;原東北軍萬毅所部由山東、河北現地向遼寧進發;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之李運昌部向吉林進發。”)時,渾身不住地哆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