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天白雲之下,這輛越野車一路暢行,從搖下的車窗裏帶著戈壁味道的風肆意的拂過我們的臉龐。
大家都笑得很開心,我們知道那個如影隨形的陰影已經被我們遠遠的甩在了身後。現在的我們就像脫韁的野馬,誰也無法阻止我們去任何地方。
丁胖子把心中的歡快化成了一句句優美的歌詞,用他那五音不全但卻情真意切的歌喉為我們展現了出來:“你是風兒我是沙,纏纏綿綿到天涯。”
那位救我們於水火之中的司機大哥和我五百年前是一家,也姓張,可惜因為我不敢用真名,不好和這位同宗相認,隻好告訴張大哥我姓王。
情勢緊急,我也沒談價格,直接按張大哥說的300元錢包了這輛車,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張大哥和這輛帕拉丁將會是我們西天取經團隊的重要成員。
張大哥頗為健談,和坐在前麵的劉蕊聊得不亦樂乎,不時還有些如珠妙語逗得劉蕊哈哈大笑,從張大哥的嘴裏我們對即將要去的莫高窟也有了更深的認識。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顧名思義是一座佛教殿堂,早在前秦時就有遊方的僧人路過此地,也許是受到佛祖感召,決定在鳴沙山上開鑿洞穴,供奉佛像。
這一浩大的禮佛工程一直持續到元朝的時候,才因為絲綢之路的荒廢而宣告結束。在這悠長的歲月中,無數的僧侶,信徒還有藝術家們窮其一生為這座藝術殿堂添磚加瓦,終於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當年絲路的繁盛遠遠超過現代人的想象,作為絲路上的重鎮,莫高窟的藝術風格也吸收了不少外來文化,盡管還是以佛教藝術為主,可也有不少反應了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的藝術品流傳了下來。
相對那些聳立了千年的佛像而言,更有價值的是,為了禮佛或者躲避戰亂,當年的僧侶們將大量的文獻秘藏了起來,這些被收藏於藏經洞裏的文獻,無所不包,除了大量的佛經之外,既有詩詞歌賦,也有小說傳奇,信函賬冊,甚至還超越了宗教的界限,有儒家經典以及道教經文,至於書寫語言更是多元化,漢文,藏文,古希伯來語,回鶻文無所不包。這些孤本絕本正是現在以研究敦煌文獻和藝術為主的一門學科“敦煌學”的重要資料。
可就是這樣一個佛教聖地,卻在元朝之後被廢棄了,終於掩埋在曆史的長河中變得不為人知了,直到近代,才機緣巧合的被一位道士打開了塵封的歲月,讓這些靜待千年的瑰寶得以重見天日。
可惜這位王道士打開的不止是曆史的大門,也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西方的探險家們聞風而至,以極低廉的價格肆意的掠奪著寶藏,終於在西方探險家的巧取和中國官僚的豪奪下,這座殿堂變得風雨飄搖,搖搖欲墜了。
那是曆史的悲劇,那是一個時代的悲劇,直到新中國成立以後,這裏才得到了妥善的保護,這才有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雄奇壯麗的莫高窟。
對於莫高窟在舊社會多舛的命運,我們都報以無限的同情。但以我們目前的境遇而言,我們顯然更關心這裏和飛天有什麼關係?
丁胖子給張大哥遞上根煙,順便點頭哈腰的上了火,一副虛心求教的樣子:“張哥,那個飛天神女在莫高窟什麼地方啊?”
張大哥悠然的吐了一個煙圈,“飛天神女怎麼能說個呢?至少也有一個團吧。”
我們都吃了一驚,劉蕊追問道:“有這麼多啊?”
張大哥哈哈一笑:“莫高窟有將近500個洞窟,基本上每一個洞裏麵都有飛天神女的形象出現,而且這神女還不是單身,人家有老公的,你想想總共得有多少人在天上飛,聽說至少有5000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