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天在與宋江、盧俊義、吳用等人商議後,確定在梁山舉辦文武大會,爭奪新軍文武主將。同時,由於晁天提出,文武主將的人選不能在梁山原有的人馬中產生,必須在文武學堂和自願報名的新人中比試勝出,那麼新軍的主將也就隻能是、而且必須是新人了。
為什麼要設立這麼一個條件呢?因為晁天在和大家商議的時候,不僅想到了要控製新軍,更想到了要培植忠於自己的隊伍。說著梁山的新軍,晁天想到了唐太宗,想到了趙匡胤,更想到了袁世凱。所有這些人,他們之所以掌握了國家的政權,就是因為他們手裏掌握著一支強悍的軍隊,擁有其他部隊所無法比擬的強大的戰鬥力,更絕對忠誠於自己的統帥,眾誌成城,萬眾一心。因此,晁天不僅想要任命服從自己的新軍主將,更想要培植一支絕對忠誠於自己、聽命於自己的王牌部隊、精英戰隊,在宋朝發展的曆史上留下濃重的、屬於晁天的一筆。此時的晁天,已經不想再回到現代了,也不想按照自己腦海中的曆史去走了,隻想由著自己的套路去演義,去創造一篇新的曆史。
文武大賽的告示貼遍了梁山周圍的縣府,攪亂了讀書人、練武者的心,大家已經沒心情讀書了,沒心情練武了,隻想著要到梁山來,比試個高低,決出個勝負。周圍的縣府是這樣,梁山的文武學堂更是炸開了鍋,學子們奔走相告,湧躍報名。一時間,梁山各處設立的報名點全麵告急,忙不過來了。
晁天得到吳用的稟報之後,樂得合不攏嘴了,就應該這樣,讓大家都來參與,選出真正的人才來,可現在如何應對呢?總不能因為報個名還鬧出人命吧!
晁天想了想,計上心頭。他對吳用說,“賢弟,你讓武試的人停止報名,明天直接開賽。文試報名照舊,畢竟還要有個規矩。”
吳用詫異道,“天王哥哥,武試停止報名,那還怎麼比啊?”
晁天笑道,“武試之所以停止報名,就是要他們敞開了打,直接打擂,連勝十人者進入下一輪。這樣才能比出高低,分出上下。這事讓林衝去當主考,他對武試有經驗。你要交待他們,比是比,但絕對不能傷及性命,畢竟隻是比武而已,沒有贏的還可以留下來給我們當兵嗎?”
吳用無奈地搖搖頭,“也隻能如此了,誰叫咱們梁山現如今的名聲太響了,惹得中原有識之士都來了。”
就這樣,按照晁天的吩咐,武試第二天就拉開了戰幕,不斷的有連勝十場的消息傳來。晁天對此不感興趣,畢竟才開始,好戲還在後頭,現在管他們呢,讓他們打去吧,越熱鬧越好。他趁著大家都去關心武試打擂的時候,他去了幾次演武場,看了看槍械的試驗情況,已經有了很大進展,最後一次試射已經相當成功了,就差仔細地校正和完善了。隻要通過了最後的試射,就可以批量生產了。所以,這幾天晁天的心情非常好,還興致勃勃地抽空看了一場武試,和天門的兄弟們過了幾招。
相比較而言,晁天更關心的是文場的考試,因為晁天心中有自己的想法。做為治理國家而言,文臣的作用要大於武將,但二者是互相依靠,相輔相成的。文臣需要武將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打擊外部的侵略和騷擾,鞏固國防和疆土,才能不斷發展經濟,開創盛世。而武將不僅需要文臣提供充足的後勤保障,更需要後方穩定,全民一心。因為隻有這樣,將士們才能安心殺敵,奮勇向前。這其中又有許多奧妙所在,包括文臣武將關係的協調、朝廷用人選才機製、才能的識別與甄選等等。所有這些,都需要當權者深思熟慮,知人善用,任人唯賢。
近來,晁天通過對文武賽場的觀察和在梁山生活的經曆,結合自己腦中梁山好漢的曆史資料,得出了這樣的結論:梁山好漢的本領一個比一個大,如果放在軍隊中、調到前線,在沙場上一對一的拚殺,那都是好男兒,勇不可擋。但如果論起智慧、講起政治,都是白餑一個。這樣的一群人放在一起,如果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那將會對社會造成巨大的衝擊力,可以毀掉一個朝代、一個國家。就拿《水滸》中的結局來說,梁山好漢在宋江的帶領下,接受朝廷的招安,但卻被宋江愚忠的思想所蒙弊,隻知道一昧地忠君,抗擊遼軍,平定方臘,立下赫赫戰功,到頭來卻被奸臣所害,落了個悲慘的結局。正因為這樣,晁天認為:現在梁山缺少的不是能征慣戰的勇士,缺少的是才思敏捷、博覽群書的文人雅士。在這方麵,晁天早早地就入手了,他設立文學堂的目的就在於此。但他這個文學堂卻與傳統的私塾、學館不一樣,除教授“四書五經”、“春秋戰國”等八股套路之外,還開設了史學、兵法、辨堂、技擊等課程,教學子讀史論今、兵書戰策、防衛技能,讓學子們讀好書而不讀死書、作文章而且明事理、忠賢主而不愚昧從,為梁山的發展、為大宋的興盛造就可樹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