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節 齊州有約(1 / 2)

晁天給宿太尉講到興奮處,站立起來,在屋內踱來走去,直把宿太尉講得頻頻點頭,啞口無言。

最後,晁天講到,“宿太尉,我知你是大宋朝的忠臣名士,更對時局有自己的看法。現在我把話給你說清楚,朝廷如果隻招安我一人,把其他兄弟都遣散回原籍,我等定然不受招安,依舊在此占據梁山,依此水泊,倒也逍遙自在。其實,讓我等梁山兄弟接受招安倒也不難,隻要接受我的三個條件即可!”

宿太尉早就被晁天方才的言語嚇壞了,猛然一聽到晁天仍然願意招安,心裏一下高興壞了,連忙說道,“願聞其詳,晁義士,你快道來,隻要老夫能做到的,定會向朝廷言明。就梁山上前的實力而言,莫說是三個,就是三十個,我想朝廷也會接受的。”

晁天笑道,“太尉大人,你且莫慌,且聽我慢慢道來。其一,朝廷必須整體接受梁山的招安,包括將領、軍士、學員和隨軍百姓等人員,發給餉銀及供給。其二,所有梁山人等一律按現有編製及配備,不足者由朝廷補充,人員不得打散和隨意調遣。其三,梁山軍隊隻接受皇帝陛下和敝人的調遣,其他人等不得調動和指揮梁山軍兵。”

宿太尉一聽,倒吸一口涼氣,沉思片刻之後,為難地說,“晁義士,就你提出的三個條件,前兩條皇上肯定能接受,第三條恐怕會引起眾臣的非議,既是官軍,豈能不接受樞密院的指揮和調遣,豈能不聽朝廷的將令。此條萬萬不可,是否能夠更改一下。”

晁天知道,按照大宋的律法,此等條件定然不能在朝堂上通過,但他深知,水滸好漢如果不由他的指揮和調度,而接受樞密院的盲目指揮,定然會遭受沉重的打擊,讓他們東征西殺,除了消耗梁山的有生力量之外,更會使眾好漢戰死沙場,馬革裹屍還!因此,這三條是他必須堅持的。

看著宿太尉為難的樣子,晁天知道跟他再費口舌也是枉然,因此,晁天言道,“既然宿太尉作不了主,明日清晨,我安排人送宿太尉下山,你老暫且回去複旨吧!”說完,晁天關門而去。

這一夜,宿太尉失眠了。自己苦讀了數十年聖賢書,也沒有悟出這些道理,依舊認為讀書之人,應以三綱五常為本,(“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係。“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範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係的行為準則。名教觀念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名即名份,教即教化,名教即通過上定名份來教化天下,以維護封建社會的倫理綱常、等級製度。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範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範。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係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係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係存在著天定的、永恒不變的主從關係: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麵,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麵;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製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係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係的和諧。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名教觀念最初也始於孔子。孔子強調以等級名份教化社會,認為為政首先要“正名”,做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董仲舒倡導審察名號,教化萬民。西漢武帝時,把符合封建統治利益的政治觀念、道德規範等立為名分,定為名目,號為名節,製為功名,用它對百姓進行教化。稱“以名為教”。其內容主要就是三綱五常。但“名教”這個詞的出現是在魏晉時期,用來指以孔子的“正名”思想為主要內容的封建禮教。魏晉時期圍繞“名教”與“自然”的關係展開了論辯。王弼糅老莊思想於儒,認為名教出於自然;嵇康提出了“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思想;西晉郭象則認為名教即自然。宋明以後,名教被稱作“天理”,成為禁錮人們言行的桎梏。如違犯封建倫理綱常,即被視為“名教罪人”。三綱五常和名教觀念,為封建階級統治和等級秩序的神聖性和合理性而辯護,成為中國封建專製主義統治的基本理論,為曆代封建統治階級所維護和提倡。它們作為封建社會的最高道德原則和觀念,被寫進封建家族的族譜中,起著規範、禁錮人們思想、行為的作用。2000多年來,它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國民性。當然,這種思想在一定時期也起到了維護社會秩序、規範人際關係的作用),謹守本分,效忠帝王,做一個濟世安民的忠臣良士。晁天所說的這些道理,雖然有悖常理,有些反叛的味道,但確實合情合理,實屬不得而為之之舉。當今的皇帝雖談不上聖明,倒也有幾分真知灼見、幾許仁愛之心,但卻被高俅、蔡京之流蒙弊,弄得朝綱混亂,百官頓首,百姓呼怨。自己雖高居太尉之職,卻也曾被這些人戲弄、陷害,也險些被徽宗下獄,革職查辦。如此看來,奸賊不除,朝綱難興,大宋難複也!這也怨不得梁山好漢有諸多怨言,實是這些奸佞小人在作祟,自己還是快些回京,具情回稟,早點交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