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預知奇妙的懷孕:生命的神奇力量(1)(1 / 3)

Pregnancy

【妊娠篇】

懷孕的條件

月經

月經得名於月相的變化。身體發育到一定程度的女性大約每過1個月,就周期性地排出一個卵子,並為受精創造適宜的生理環境。有些女性的月經周期像鍾表一樣準確,但很多女性的月經並不那麼規律。盡管月經周期主要受卵巢和腦垂體分泌的激素調控,但是它也受身體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影響。疾病、營養不良、膳食變化、壓力、激動或沮喪心情都會影響排卵的時間。因此,很多想懷孕的女性要通過調整生活方式為懷孕創造最佳條件。女性一生平均有500次月經,從月經來潮第1天開始計算,每個月經周期持續21~35天。

排卵

你和寶寶很早時候就開始了共處和交流——卵子在受精前便有生命,它在受精前後都竭力為自己創造存活的機會。在月經周期的前半段——也就是月經開始後的14天左右,腦垂體釋放出卵泡刺激素(FSH)和黃體生成素(LH),這兩種激素能促進卵巢裏的卵子成熟。卵泡裏充滿液體,在它的刺激下,雌激素成倍增長。有10~50個卵子在卵泡發育成熟。雌激素會刺激子宮頸釋放一種潤滑黏液以協助精子順利通過,並促使子宮發生一係列變化為懷孕做好準備,同時提高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的分泌水平。

大約在月經周期的中期,較高的激素水平為排卵提供了最佳條件。一個成熟的卵子(偶爾也會多於一個)到達卵泡的表麵,然後排入輸卵管中。而其他的卵泡則會慢慢消失。卵子雖然隻有針尖大小,卻已比精子大了整整100倍。卵子內富含使其存活所需的營養成分,它在輸卵管內壁表層細胞纖毛的推動下遊向子宮。

卵子排入輸卵管後,破裂的卵泡就會吸收血液中的脂質膽固醇而變成黃色,由此得名黃體。黃體繼續產生雌激素和孕激素,為受精的卵子創造有利條件。然後子宮的內膜會變厚,為受精卵的植入做好準備;輸卵管和子宮中的腺體產生一種營養液,使得子宮頸的黏液變稠,以阻止其他精子進入。如果受精不成功,黃體就會在排卵後的10天左右被解體、吸收,激素水平也會下降,於是子宮內膜脫落並排出,形成月經,然後開始新的周期。

卵子的因素

卵子的中心是由46條染色體構成的細胞核,細胞核受到一層蛋白質膜的保護,這層膜就像雞蛋殼一樣,稱之為透明帶。在透明帶與細胞核之間有一層營養物質,用於滋養懷孕早期的胚胎。當你還是母親子宮裏一個小小胚胎的時候,卵巢裏的卵子就已經存在了。不過這些卵子一直處於休眠狀態,直到月經來潮後,卵子才按月經周期逐個發育成熟。

在月經周期的早期階段,正在發育成熟準備排放的卵子變得十分活躍,其中的染色體也開始分裂。46條染色體中的23條保留在卵子中,另外23條則儲存於由透明帶包裹形成的小體中。在受精過程中,卵子的23條染色體與精子的23條染色體相遇並重新組合為46條染色體,這是除精子以外每個成年人體內細胞所包含的正常的染色體數目,受精卵包含了來自父母雙方的DNA。在受精後幾天內透明帶保持完整的結構,直到5天後胚胎植入子宮壁後才脫落。

精子的因素

在16世紀,西方醫學家認為男性的精液中包含小的胚胎。直到19世紀,人們才意識到女性在受精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再後來,兩性在受精過程中的平等地位才被人們普遍接受。由於生殖方式的巨大變革,現在不通過性交而直接受孕已經完全成為可能。然而即使是試管嬰兒仍然離不開精子:一旦缺少了精子,是不會有嬰兒的。

從青春期開始,男性的睾丸每天可產生數以億計的精子。形如蝌蚪的精子大約長0.05毫米,一條細長的尾巴占據了大部分,這條尾巴使得精子能夠四處遊走。精子的頭部呈黑色,裏麵是精子所有的遺傳物質——23條染色體,等著與卵子中另外23條染色體配對——以及可以穿透卵子的酶。精子的頭部通過一段很短的中心體與尾部相連,中心體包含有線粒體以及一些可以為精子遊行供應能量的特殊結構。

精子的形成

精子由男性生殖係統產生並通過陰莖輸送到體外。精子在睾丸的輸精管中產生,然後被輸送到睾丸背後的附睾中,在低於體溫1℃~2℃的最佳溫度下發育數周後成熟。精子的傳輸需要依靠一種液體,即精液。當男性產生性衝動時,肌肉的收縮促使精子從附睾中遊出融入精液,混有精子的精液在性高潮時沿著陰莖射出。每次射精大約產生1茶匙的液體,其中含有1.5億~7.5億個精子。但其中隻有1/3的精子是發育完全而且可以遊動的。

精子的遊走路程漫長而“危機四伏”。在射出的數以億計的精子中隻有幾百個精子能夠到達輸卵管與卵子相遇。陰道中的酸性液體會阻礙精子的進程並殺死許多精子。一旦精子通過宮頸進入子宮中,其遊動速度就會加快,但是許多精子會被“清除細胞”殺死。精子從子宮底進入輸卵管,由於每次隻有一側的卵巢排卵,所以有些精子會因進入沒有卵子的輸卵管而一無所獲;另外的精子則沿著另一側的輸卵管遊走而遇到了卵子,其中還有大量的精子在遇到卵子之前就死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