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彎箭臉上現出一種迷惘的神色,喃喃道:“我忠於劍,劍忠於我,我,劍,劍……我……”
艾道子看著他,不說話。
這時台下大叫:“艾盟主!艾盟主!!艾盟主!!!……”
艾道子不為所動。
終於,弓彎箭從迷惘中醒來,眼中現出清明之色,道:“多謝!”
艾道子微微一點頭。
弓彎箭轉向台下眾人,大聲道:“我敗了!我是金國完顏弓!”
眾人訝出一身冷汗,後怕一陣後又大叫:“艾盟主,殺了他!”
艾道子又是一笑,目光掠過眾人,望向遠山,也不知是嘲弄還是憐憫:“讓他走,戰場上見。”
三年後,艾道子率眾武林人士將金軍逼得節節敗退,退出了宋境內。
艾道子更是孤身一人,獨闖金營,逼得金主立誓用不再犯。
在如日中天之際,艾道子將盟主之位讓出給一年輕人,然後飄然隱退。
此後一年,艾道子雖已退出江湖,可是名聲愈響。
從他十五歲初出江湖的第一戰,到獨闖金營,力敵金國十大高手而後逼金主立誓的最後一戰,每一戰都成了經典,就連敗給龐猛的那一戰,也被人渲染成那是他不慕高位,故意敗給龐猛的……
人們將他尊為“劍聖”,將他的“食指劍”列為江湖上最有威力的劍,並稱之為“聖劍”,人們更是將他與前朝“畫聖”吳道子並列,稱之為“劍聖”艾道子……
人們將一切的榮耀都加到他身上,然後人們也就理所當然地認為那是理所當然……
艾道子聽到這些不屑一顧,對正在跟他下棋的已拜他為師的完顏弓道:“其實一直以來,都是劍指引著我,因為我忠於劍,劍也就忠於我。”
艾道子撫摩著“食指劍”,緩緩道:“這是一把愛上浪漫的劍,而我,就是浪漫,也是一個愛上一把愛上浪漫的劍的人。”
(要不要放棄呢?)
(自己幼年即辛苦練劍,即便能辜負自己,又如何能辜負良劍?)
(要不要放棄呢?)
(……)
(不要放棄!)
(那麼多人支持自己,豈能讓那許多人失望?!)
(不要放棄!)
(未站先逃,自己還有何麵目立足江湖?!)
(不要放棄!)
(身負絕世良劍,豈能敗?!)
(哪怕對不起自己,也不能對不起自己手中的‘食指劍’!)
(所以,不要放棄!)
(所以,一定要勝!)
……
艾道子拔劍。
劍指龐猛。
身後歡呼又起。
龐猛抽刀。
刀尖盡指天下人。
龐猛眼中沒有悲憤,隻有淒涼,和一種視死如歸的慨然。
龐猛出刀。
刀是“鞠躬盡瘁”。
刀法是“死而後已”。
艾道子出劍。
艾道子本來不必出劍。
艾道子此時的武功不需要出劍。
可是他還是出了劍。
因為他是“劍神”。
因為他尊重龐猛。
因為他愛他的劍,他希望讓劍能親自享受一下挫敗強敵,登頂武林的榮耀。
所以他拔劍,出劍。
一劍刺向龐猛的三處破綻中的一處。
那幾乎已經是必中的了,也將是必勝。
可是他那把得心應手、如魚得水的劍忽然之間不再聽從他,他的劍忽然自發地、自動地朝著龐猛刀勢最盛處刺去。
艾道子登時興起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自己朝夕練劍,為何今日反而控不住劍?
……
劍帶著艾道子刺向龐猛的“鞠躬盡瘁”和他的“死而後已”。
就好像飛蛾瘋狂地帶著戰栗飛向燭火,興奮地,又恐懼地。
這把劍已經不屬於自己了……
自己已經被這把劍拋棄了……
縱然能得到盟主之位又如何?
……
台下已經有高手看出艾道子的不妙,紛紛喝道:“棄劍!棄劍!空手攻他!”
棄劍?
劍如何能棄?!
寧可被劍棄,也不棄劍!
劍就是自己,如何能棄!
既然劍就是自己,又何必要苦苦壓劍呢?
索性,就由著它吧……
這盟主之位,不要,就不要吧……
艾道子於是順著劍勢,劍走人走,劍刺人刺。
當龐猛施展到“鞠躬盡瘁”最後一招,也是威力最大的一招“不負天下人”時,艾道子和他的劍得心應手地刺入刀勢最盛處。
那一刻,艾道子渾身的破綻足足有七處。
那一刻,劍被“鞠躬盡瘁”刀和“死而後已”法卷向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