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輯四 交友與讀書(7)(1 / 3)

把自己看太高了,便不能長進。把自己看太低了,便不能振興。

心得

“事當難處之時……”,這一句非常有道理,當事情很棘手時,不妨換個思路,退一步,也許所有困難就迎刃而解了;而事情就要做成時,如果稍微放鬆一下,就可能功虧一簣,這也很值得警惕。

“無財非貧……”一句,“夭”,早死;“述”,文章著述。沒有錢不可怕,沒有知識才可怕;地位低不算賤,沒有廉恥才是賤;活得壽命不長不算夭折,一生沒有一點成績才是夭折;沒有後代不算孤苦,德行不好才是孤苦。

“惡惡太嚴”,第一個“惡”是動詞,憎惡;第二個“惡”是惡行,即壞人。對待壞人壞事有太強烈的憎恨心,這是很多人的弊病。正確的做法是,誘導他改正,而不是從道德上把他打翻在地。

過於高估自己、感覺過於良好,容易生出驕傲,這樣就不能進步。自我感覺太差、強烈不自信,生出自卑,就容易自暴自棄,做不好事情。

古今有為之士,皆不輕為之士。鄉黨好事之人,必非曉事之人。

偶緣為善受累,遂無意為善,是因哽廢食也。明識有過當規,卻諱言有過,是護疾忌醫也。

賓入幕中,皆瀝膽披肝之士。客登座上,無焦頭爛額之人。

心得

“輕為”,行事輕率。

“偶緣為善受累……”,偶然一次因為做好事而受了連累,比如在當今社會把跌倒老人送進醫院後,卻被老人家屬要求賠償的事情,作者說,遇到這種事情,還是要繼續做好事,不能因噎廢食。

“賓入幕中”,原指幕僚,可引申為廣義上的朋友。這兩句是說朋友夥伴間要肝膽相照、互相幫助,朋友間也沒有誰混得好、誰混得不好之分。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種田兩句要言;心不外馳,氣不外浮,是讀書兩句真訣。

成就人才,即是栽培子弟。暴殄天物,自應折磨兒孫。

和氣迎人,平情應物。抗心希古,藏器待時。

矮板凳,且坐著。好光陰,莫錯過。

天地生人,都有一個良心。苟喪此良心,則人去禽獸不遠矣;聖賢教人,總是一條正路。若舍此正路,則常行荊棘之中矣。

世之言樂者,但曰讀書樂、田家樂,可知務本業者,其境常安。古之言憂者,必曰天下憂、廊廟憂,可知當大任者,其心良苦。

心得

“地無餘利,人無餘力……”,是說種田要盡心盡力、全部投入,讓土地發揮其最大作用。

“暴殄天物”,即任意浪費。對子女來說,培養他們成才,這叫栽培,放任他們好吃好喝、浪費奢侈,這叫折磨。

“抗心希古,藏器待時”,“抗”同“亢”,高昂;“希”是仰慕;“器”為器具,引申為才幹。這句話是說,要心高誌昂,學習古人的高尚品德,同時深藏才幹,等待合適的時機。

“矮板凳,且坐著”,板凳雖矮又硬,但隻要耐心堅持,就能有所成就。

天雖好生,亦難救求死之人。人能造福,即可邀悔禍之天。

薄族者,必無好兒孫。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吾所見亦多矣。恃力者,忽逢真敵手。恃勢者,忽逢大對頭。人所料不及也。

為學不外靜敬二字,教人先去驕惰二字。

人得一知己,須對知己而無慚。士既多讀書,必求讀書而有用。

以直道教人,人即不從,而自反無愧,切勿曲以求榮也。以誠心待人,人或不諒,而曆久自明,不必急於求白也。

心得

哲學上說,內因決定外因,人若一心求死,老天也救不了;但人若一心造福於社會,卻可能化解災禍。“可邀悔禍之天”,就是使老天爺悔過、收回災禍。

“薄族者……”一句,這裏的“薄”,都是動詞,對……很刻薄,刻薄對待族人、身邊人的人,必無好兒孫(即子孫將來也必定不會對他們好);刻薄對待老師的人,子弟必定成不了好學生(子弟也會依樣學樣,不尊重老師,自然成不了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