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狄青叫人拿來100支鐵釘,將銅錢一一釘在散落的地方,然後又親自用青紗覆蓋在上麵,最後以愉快的口吻對著全體官兵說:“等到凱旋歸來的時候,再來謝神取錢。”
後來,他平定邕州,班師回朝時,特地重回舊地,按照先前的約定,準備還願,並取回銅錢。這時,幕僚和左右親近才發現,原來這些銅錢兩麵都是正麵的。
為何要這樣做?狄青回答說,南越之地山高路險,像個鬼地方,加上士兵們一向迷信,難免會受到一些風吹草動的影響,而想到一些有的沒的,如果不想點辦法,幫他們壯壯膽,恐怕就無法發揮十足的戰鬥力。所以,他便假借神鬼護持,來加強兵士們必勝的信心。這時,幕僚們無不覺得狄青雖然書讀得不多,卻真有兩下子,自此對他更是信服有加!
學做人:哪裏害怕,就從哪裏壯膽。
人生很多“問題的核心”都是相互牽扯、錯綜複雜的,有些是無法正確認知、對症下藥;很多則是心理作用,彼此不願麵對現實,諱疾忌醫的結果。這個時候,“山不轉路轉”,如果無法技巧性的回避,不妨采取技巧性鼓勵的方式,或許效果會更佳。
15患得患失,最容易悵然若失
漢朝時,黃霸與令狐子伯是同鄉好友,當令狐子伯擔任楚國丞相時,黃霸還隻是個地方小官。
有一天,令狐子伯不知道為了什麼事,派他的兒子給黃霸送一封信。等這個貴客走後,黃霸竟然癱在椅子上,久久不想起來,他的妻子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到底怎麼一回事?”
黃霸說:“我剛才看見令狐子伯的兒子容光煥發,舉止泱泱大方,而我卻是蓬頭垢麵,簡直像個糟老頭。看到別人的發達,想到自己的沒出息,我自己落魄還沒關係,但想到沒能帶給自己的兒女,享有同樣光鮮的生活,卻有一種深深的愧疚感!”
黃霸的妻子聽到後有些生氣,馬上不以為然地說:“注重清廉節操,淡泊功名利祿,是你過去的人生堅持。現在令狐子伯看起來發達顯貴,那是個人的人生抉擇不同,哪有必要拿來相比?你又何必忘記自己原來的誌向,而為子女們感到羞愧呢?” 黃霸經過妻子點醒後,當下對妻子的深明大義感到敬佩。
學做人:以這則故事來看,黃霸的妻子是“心有定見”型的人。這種人一經立定誌向,便貧賤不能移,這樣堅定的意誌與情操,即使沒有顯赫的人生成就,也容易得到尊崇與肯定。
反觀,黃霸則顯得患得患失、意誌不堅,雖然是個“負責任的男人”,但心腸太軟,則很容易變成“四不像”。
事實上,人生的很多悲劇,都是因為性格的“四不像”而造成。
以今日之我,否定過去之我。如果是少小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焦點放在檢討自己的努力程度,那是一種不服輸的無奈;如果是對原來誌向的動搖,那問題就複雜了,實在大可不必。
患得患失,就容易悵然若失,更容易讓自己陷入左右不是人的無底洞。
人生無法重來,該學習的是,如何審慎抉擇,忠於抉擇,而且又能耐得起挫折。不是嗎?
16隻重視結果,會帶來更壞的後果
漢朝年間,當衛青揮軍北伐匈奴的時候,前鋒蘇建、趙信兩人,奉令率領三千騎兵深入敵境,單獨與單於遭遇。雙方大戰下來,結果漢兵傷亡殆盡,趙信選擇投降匈奴,蘇建則隻身逃回衛青營部。
這時,幕僚周霸說:“自從大將軍出師以來,從未殺過任何一位有過失的部將。但現在蘇建全軍覆沒,卻獨自活命回來,實在有損軍威,將軍應該將他斬首示眾,藉以建立威信。”
但另一安姓幕僚,則不以為然地說:“蘇建等人僅以三千士兵,抵擋匈奴數萬兵馬,力戰而敗,可是並沒有投降的貳心。現在他搏命回來,卻反而要被殺,實在沒道理,也不公平。”
“如果殺了他,等於是告訴全體官兵,除非每戰必勝,否則,如果沒有戰死,回來一樣是死路一條。這豈不是間接鼓勵官兵,倘若戰事不利,就隻有投降敵人一途?這在軍機危急的時候,對官兵的心理,將有不良的影響,不可不慎!”
衛青本人比較認同安姓幕僚的看法,他說道:“我衛青帶兵一向帶心,不怕沒有威信,也不必靠殺人來立威。”
“同時,我向來不恃寵而驕,雖然領軍在外,也不隨意擅用生殺之權。有關蘇建的功過,還是交由朝廷去定奪吧!”
於是,衛青將蘇建送交朝廷議處,後來朝廷也未將蘇建處死。
學做人:失敗了,當然有責任,但責任的追究,應當合理。
要苛責人,很容易,但要就事論事,卻很困難。
大凡很多事務的進行、完成,都有其多麵性與複雜性,所謂的“成敗”若僅止於“看得見的”與“結果的”這種簡單化的評量,似乎對那些在事務進行中默默付出,解決看不見的、繁瑣的,或者是任何“聰明人”不屑去做的難題的人,相當不公平,也很可惜!
所以說,麵對失敗的人,追究責任當然是理所當然,嚴厲處分也未嚐不可,但輕忽過程,一味苛責,恐怕隻會帶來更壞的結果。事實上,所謂“敗戰處理”,並不是快快讓“落水狗”得到嚴厲處分就好,可是一門嚴肅的學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