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朝聞道,夕死可矣!——學習和成長是一輩子的事(5)(2 / 3)

一個學生問他的老師:“老師,你掌握的知識比我多許多倍,可是為什麼你對自己的解答總是有點懷疑呢”

老師用手杖在沙土上麵畫了個大圓圈,又畫了個小圓圈,然後說:“大圓圈的麵積代表我掌握的知識,小圓圈的麵積代表你掌握的知識,這兩個圓圈以外的地方就是你和我無知的部分。因為大圓圈比小圓圈大,因而接觸的無知的部分也比小圓圈多,這就是我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

學做人:三天學醫,走遍天下;三年學醫,寸步難行。承認自己無知、少知為智者之舉。謙虛態度和強烈的求知欲,叫人敬仰;自我感覺良好、自以為知之甚多者,則恰恰給人一個無知的印象。

51隨時準備一個廢紙簍

據說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他的辦公室的那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用具。

愛因斯坦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台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

“為什麼要大的”

“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

學做人:可惜這個世界隻有一個愛因斯坦。成不了愛因斯坦的人於是養了一大批孩子,個個都叫錯誤。他們溺愛、包庇、疼愛著自己的孩子。丟棄錯誤,我們才會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52三件事你必須自己做

宋朝著名的禪師大慧門下有一個弟子道謙。道謙參禪多年,仍不能開悟。一天晚上,道謙誠懇地向師兄宗元訴說自己不能悟道的苦惱,並求宗元幫忙。

宗元說:“我很高興能夠幫助你,不過有三件事我無能為力,你必須自己做”

道謙忙問是哪三件事。

宗元說:“當你肚子餓時,我不能幫你吃飯,你必須自己吃;當你想大小便時,你必須自己解決,我一點也幫不上忙;最後,除了你之外,誰也不能馱著你的身子在路上走。”

道謙聽罷,心胸豁然開朗,快樂無比,他感到了自我的力量。

學做人:你自己是你自己的發動機,你讓你自己變得非常有力量,和別人不一樣。成功靠自己,自己的事必須自己做。從現在開始,立即行動,相信自己,成功由你自己決定。

53咀嚼過的蘋果不能吃

一個學生請教他的老師,怎樣做才能夠學會老師所有的智慧。

老師笑了笑,從桌上拿起了一個蘋果,放到嘴邊,大大地咬了一口。老師望著他的學生,口中不斷咀嚼著蘋果,不發一言。

過了好一會兒,老師才又張開嘴,將口中已經嚼爛的蘋果,吐在手掌當中。

老師伸出手,將已嚼爛的蘋果拿到學生的麵前,然後對著他的學生說:“來,把這些吃下去”

學生驚惶地說:“老師,這……這怎麼能吃呢”

老師又笑了笑,說:“我咀嚼過的蘋果,你當然知道不能吃;但為什麼又想要汲取我的智慧的精華呢你難道真的不懂所有的學習,都必須要你親自去咀嚼的嗎”

學做人:蘋果新鮮而甜美的滋味,是需要由你自己深刻來品嚐與體會的。學習的過程,除了你自己,沒有任何人可以代勞。隻有自己實踐不斷反省、思考,才會成為自己寶貴的經驗。

54多讀些好書是件好事

著名曆史學家麥考萊曾給一個小女孩寫信說:

“如果有人要我當最偉大的國王,一輩子住在宮殿裏,有花園、佳肴、美酒、大馬車、華麗的衣服和成百的仆人,條件是我不讀書,那麼我決不當國王。我寧願做一個窮人,住在藏書很多的閣樓裏,也不願當一位不愛讀書的國王。”

學做人:讀書,這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平凡過程,實際是人的心靈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偉大智慧相結合的過程。教育孩子多讀一些好書終歸是一件好事。

55埋頭苦幹,倒不如靜心思考

一位知名的物理學教授睡到半夜醒來,發現他的實驗室裏燈火通明,以為有小偷光顧,連忙趕過去一探究竟。

豈知開門一看,虛驚一場,在實驗室中的是他門下的一名學生,徹夜不眠地在實驗台前忙碌著。

教授關心地問:“你這麼晚還沒休息,是在忙些什麼呢?”

學生不曾停下手邊的工作,隻隨口回答了一句:“我正在做實驗啊!”

“你現在做實驗,那麼白天在做些什麼呢?”

“我白天也都在做實驗啊。”

“你的意思是說,你花了一整天的時間不眠不休,都隻為了做實驗?”教授繼續追問。

學生滿心歡喜,以為自己表現出如此好學的態度,一定能獲得老師的讚賞,因此他故作謙虛地說:“是的,老師,我希望能夠盡我所能,多學會一點東西。”

教授稍微停頓了一下,然後說:“勤學固然很好,隻是我十分好奇,你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實驗上,那麼你用什麼時間來思考呢?”

學做人:埋頭苦幹、積極投入的態度固然是好的,然而一味鑽營、意欲求快的心態卻是不對的;求好心切,投入工作是好的,不懂得如何拿捏,盲目透支精力卻是不必要的。

故事中,那位自以為好學不倦的學生,用了所有的心力在實驗上,忽略了思考才是學習的根本,實驗的目的隻是幫助思考而已,本末倒置的結果,當然學無所成。

我們不也常常如此嗎?賺錢是為了生活,抑或生活是為了賺錢?孰輕孰重,孰為本孰為末,如果分不清楚,影響所及的,或許正是我們的人生成功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