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常識
《撼龍經》為唐代風水大家楊筠鬆所作,專門講山地的氣脈形勢,書中首先概括性地介紹中國“龍”的氣脈,作者認為傳說中的須彌山是天地的骨幹,從這裏分出東南西北四大龍脈,其中的南龍分到了中國,這就是中國的龍脈起源。在中國龍的氣脈止聚的地方,大點的成為帝王統治的都城,就象西安、南京、北京等城市一樣是出將入相的人居住的地方;小點的成為省府郡縣,就象上海、成都、沈陽等城市一樣照樣也有王候或大富大貴人家居住。按照風水學中"龍為地氣"的傳統說法,本書講的都是怎麼樣辯別龍脈的一些基本要領,所以稱之為《撼龍經》。作者主要把山地氣脈和天上九星的對應關係融合起來加以論述的。想以此告訴人們如何尋找山地氣脈以確定理想的穴地。並分別以貪狼、巨門、祿存、文曲、廉貞、武曲、破軍、左輔、右弼九種星象的形狀來論述山地氣脈。
國學故事
贛州沙河周圍原是層巒疊嶂,群山連綿。百姓住 在白雲處,耕作的田地是依山勢排成的一小塊一小塊的梯田,進出大山的通道比羊腸還細小。雖說靠山吃山,但山太多老百姓生產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人們常常想把這裏的山弄到沒山的地方去。
有一天楊筠鬆走崆峒,越酒壇,日已當是,仍在大山裏轉,抬眼望去還是一眼望不到頭的山嶺。 這裏前麵傳來一陣豬的嗷叫聲,定眼一看,原來是幾個彪形大漢抬著一頭肥豬,大汗淋漓,在狹小的山路上步履蹣跚地行走。
楊筠鬆一打聽,原來是去趕集賣豬的農民,他們半夜動身,已走了半天,無奈山多路窄,離圩鎮還有不少路。 楊筠鬆由此及彼心想,大山擋道,還有多少百姓受陰。他立即叫來幾個徒弟,察看四周山形,研究哪裏的山可留,哪裏的山該移。勘察完畢,楊筠鬆揮起趕山鞭,像趕牛驅羊般,把贛州東邊的一大片山趕到山少的福建。一個個山被移動,一座座嶺被趕開。倏地,峰山腳下出現一馬平川的土地。從此,崆峒山周圍的人們安居樂業,百業興旺。
一年正是臨近早稻收割的時候,山洪奔瀉,貢江河水突然暴漲,水麵高出河床,洶湧灌進農家田園。猝不及防的眾多百姓,來不及帶任何東西,隻顧扶老攜幼兒往高處跑,保命要緊。 眼看喜新厭舊到手的莊稼淹了,建好的房屋被洪水浸泡著,老百姓心痛! 楊筠鬆此時正在生病,躺在床上。得到徙弟報告,他連忙支撐虛弱的身體,乘著一葉小舟,迎著風浪察看水情。 這時,映入楊筠鬆眼簾的是汪洋一片,山崗上,屋頂上站滿了絕望的人。此時由不得楊筠鬆多想,他立刻舞動趕山鞭,迅速調集幾座大山,形成大壩堵在貢江邊上,擋住 洶湧洪水,貢江之水立即改道向別處奔去。
洪水堵住了,但在大壩內存積了很多的洪水。楊筠鬆讓徒弟拿鐵燈盞,他將鐵燈盞往水中一沉,舀起一盞水。說來也怪,剛剛還是四處橫溢的山洪,立即消退下去,地麵的積水一下子全幹了。房子照老樣子還在,田裏的稻子也未受損失。 楊筠鬆回到家中,正翻開無字天書,想從中找到治理山水的良方。這時,節度使差人請他前去商談要事。後來,楊筠鬆被節度謀害而死,天書從此失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