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珠訃
人世間變幻莫測,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道”。而佛門之“道”自入東方大地隨與人願,為最清潔地域而作平等泛愛注解,覺解者可住無量劫數,而這相反的無量功德皆需“如來”。
山明水秀,鳥鳴清幽,花木掩映一道幽深曲徑,通向一間禪房。
“知無量劫即是一念,知一念即是無量劫”他緩緩說出一句沉澱在心中太久的話。”
為此而已。
“師傅,弟子經過仔細辨別這串天珠圖騰,又取終古之水洗卻其身塵滓,發覺有些奇異之處?”
“什麼發現?”老禪緩緩問道。
“初看它並無可讚可貴之處,但細細觀摩,置於清靜之所,弟子發現這串天珠圖騰其花飾原是一體,這八顆佛珠上各自有畫,一側畫麵有雲、有霞、有水、有火,畫條均勻、細致流利,似絲似針,而另外一側也鐫刻古老雕琢,雖然形貌模糊,其紋脈間流轉之光均向中間彙集,似有隱隱感應維合之意。弟子閉目打坐之時,仿若清心淨目之水,頗感舒暢。
“還有什麼可疑之處?”
“今早,細雨微朦,師弟善心前來研習佛法,遇見高深精妙佛法之處,弟子無不感慨,生之修行,恐無法涉遠抵之清靈
此串佛珠似有通靈之妙。”
“什麼通靈之妙?”
“《法華經玄義》、《法界次第初門》等卷言:一切行禪共分十三種,是為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舍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無論歸屬哪一種禪定,心自通明。而弟子和師弟看到這串佛珠,竟如同看見“日月”的光環。
“是啊,為師也曾有這種靜穆慈祥的感覺。隻不過那時候遠在在龍門寺。恍若一切凝定,在天門與龍川之間出現的一道智慧真言和一座普照的佛身。
讓自己甘願將凡塵中的世人引渡,不言不語即時千言萬語,不生不滅卻有千情萬劫,非空非有,離名離相。內智之光微細遠遙自受自用,外身之光可引他用,那萬象生輝的一真法界,如是清靜聖潔,圓融和諧,遍照一切生靈。”
“依師傅所言,弟子,本以為自己看到是幻想呢?現在明白了”
“你可知道這串佛珠,原本有九顆?”
“弟子,知道天珠圖騰八顆已經算是至寶,無怪乎總感覺有些……”
“天珠圖騰以九顆最為珍貴,這第九顆便是一切法們之口。那一顆上記載一段訃告,我也曾聽先師提及其中斷片,他曾和一位故友破解其中奧秘,隻是不曾對為師言語,隻在圓寂之時交於為師,叮囑為師切勿落入逮人之手,否則將有一場浩瀚天劫,可解之法需等有緣之人。
“你仔細辨別其紋路雕飾,隻是以圖為憑據,但是卻沒有發現它的紋飾融合了點、線、圓等諸般形體,一切圖皆有形生而成,若以佛法解釋,其中顏色、皆有密竅法門,其皆有意,而且其意涵容天地之間多般意念。你所感知的是日月之念。隻是師傅至今無法參悟其中奧迷,雖隸佛門之屬,隻怕和道家、儒家頗多淵源。”
“師傅,那麼都囊括什麼意念?”
“天地之間最為高者為天念、次之地念、再次之為中央之念、再次為人念等等,最奇異者為無念。”
“那師傅所感知的意念是……”
“天念是諸般神界所思所悟,包羅萬象。地念因博廣大地而生,花草樹木、山川水嶺、循環一切生養。中央之念最為寬泛皆是因由“和”而生、“別”而分。山可為峰、為崖、為穀、為石、為塵。水可為雨、為川溪、為滄海、為霧、為冰、為風、為氣。人念為愛、為欲、為困、為思、為忘而不一等等。
“那麼那一顆是否……?
“師傅,也無從知道?”
“那弟子不如下山,去請正一真人和仁安先生來與師傅仔細鑒別,以自家論述共同來解悟其中奧秘”。
“為師,這幾日參禪,夢中時時浮現先師叮囑,又加之屠塔上空幾日頻頻有濃雲遮日,唯恐有所過失……有所禍罹,,此事關係重大,需要為師親自前往,加之明日便是日月館一年一度的日月劍會,一可借此觀瞻少年群俠之風采,引優資良才以自勉本寺,亦可相比之長短,盡心竭力為正道之路而行。二則真人、先生皆是領袖群倫的當世英傑,其功德、心智定有不測之能。
“師傅,所言甚好”
“慧定,你明早收拾一下,我們明早出發。本寺我以勞煩師弟代為看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