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5章 梁山,一個哪夠?(1 / 2)

既然蕭唐選擇在綠林中展起幾支完全由自己掌控的精銳兵馬,那麼他為何不將現有的江湖力量集中起來,像原著中的梁山泊那般慢慢壯大,反而卻在大宋各地山寨中安插勢力?

因為經過蕭唐前思後想,他意識到有三個原因使得他必須要按照這般計劃行事。 WwWCOM

其一是如果人手過於集中,在養兵蓄銳數年後綠林中的兵力展到幾萬人的規模時,就難免不會遭到當地州府軍司的警惕與猜疑。屆時蕭唐軍事實力的提高與遭朝廷兵征討的可能性是成正比的,不但目前身為殿帥府都虞候的蕭唐事暴露的風險也隨著增大,他也極有可能要與昔日官軍中的袍澤戰友兵刃相見,在女真鐵騎南下之前隻會白白使得大宋國內的內耗加劇。

然而現在京東東路的二龍山、清風山,京西南路的熊耳山、伏牛山、石梁山五處綠林好漢,任誰想破頭也不可能猜得出五路山寨背後的共主,竟然是在汴京殿前司中任職的蕭唐。

五處山寨各自數千人馬不等,當地州府雖然防備,卻也並不會視他們為心腹大患,可是當這五路人馬集合起來時有魯智深、花榮、孫安、卞祥、袁朗、縻貹、滕戣、滕戡、石秀、竺敬、奚勝以及終將被逼落草的林衝、楊誌等將才,這套集合了原來宋江、田虎、王慶三大寇下精銳猛將的陣容已經相當恐怖,加上集結在一處的兵馬,蕭唐現在已然具備了連破數座軍州,而割據一方的實力。

第二個原因是最為關鍵的,一兩處山寨才能夠給養多少人馬?就算蕭唐麾下有楊序調度錢糧支援,再通過楊林行鏢向各處輸送,可是綠林山寨本身也需要具備一定的自給自足能力。

當梁山展到一定規模時,獨龍崗祝李扈三座莊鎮、曾頭市、青州、華州、高唐州、大名府雖然每次出兵事出有因,宋江與吳用等也都是因“山寨人馬數多,錢糧缺少,因而正好乘勢去拿那廝”這等理由而斷然出征,然而在這數次殺伐中除了打破高唐州等地時有明確記述梁山秋毫無犯之外,其他諸如“一門老幼,盡數殺了,不留一個”、“入城來看覷老時,十損**,眾皆號哭不已”等戰後慘狀的記載也是屢見不鮮。

這個下現在還是大宋趙氏的,可並非是群雄割據、相互殺伐的亂世。就算是在綠林中的巨寇梟雄,也不可能收稅均田,去通過正規渠道募兵征糧。當他們需要突破社會大環境下的製約,而繼續壯大自己的勢力時,他們隻能造反、隻能去搶、隻能去逼得本來不欲生亂的黎民百姓走投無路,不得以下隻得投身做賊,就和當年蕭唐討伐的那個糾集河北、河東十餘路山寨強人的洺州張迪一樣。

而且宋江一心想被招安,所以他集合一百單八將於梁山,又搞甚麼石碣文、潛入京師私會李師師那一套來吸引宋徽宗趙佶的注意力,最後倒也一償所願。而宋江夢寐以求的官位身份蕭唐也都具備,又何必像宋江那般把自己的底牌全亮到明麵上,去增加與朝廷談判的籌碼?

幾座山寨在蕭唐的暗中調控下展,不但有利於招募大宋各地草莽中的能人異士。況且軍力分散的同時,對補給的需求也同樣會減,不至於使得蕭唐麾下綠林勢力不得已而窮兵黷武,以戰養戰地去把尋常百姓當做劫掠目標。

就算如梁山那樣再口口聲聲殺富濟貧、替行道,在客觀條件的製約下,也不得不燒殺搶掠,將普通民眾當成種資源。何況豎起替行道大旗的山寨,僅僅一個梁山,又哪裏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