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抗擊日寇 (1)(1 / 3)

1

在我國華南地區遼闊的版圖上,有一條縱橫交錯、美麗蜿蜒的東江。從古至今,東江水奔湧不息,源遠流長,她流過了數不盡的美景,也載承著訴不完的往事。

東江發源於江西尋烏縣三標鄉三桐村的椏髻缽山,由起初山上的最高點奔泄而下的表麵水流便形成了三桐河。然而,誰也沒有想到,就是因為這條涓涓小河,卻一路高歌猛進,經年累月奔波不息,她流經贛州、河源、惠州、東莞、深圳而彙成了濤濤東江,她雖為珠江水係之一,卻是粵港地區人民生命之源泉、精神之魂魄。

曆代遷徙的客家人往往聚東江而居,曆來民風純樸,勤勞勇敢。當我們翻開那一本本厚重的曆史,去追溯東江兩岸曾經的故事時,一個個英雄的名字躍入了眼簾,就是這些可親可敬的英雄們,在山河破碎、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挺身而出,前仆後繼,用熱血和生命譜寫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讚歌……

曆史定格在1938年冬季,正是抗日戰爭處在如火如荼的時期。這天是10月12日,東江的史冊注定要記載這屈辱的一天。

深夜,廣東大亞灣海域。黑淼淼的大海上,波濤洶湧,狂風呼嘯,掀起的巨大海浪拍擊著海岸,發出嘩嘩的嘶吼聲。濺起的浪花衝天而起,瞬間彌漫了整個海岸線,幾艘靠岸的漁船在隨波逐流。

駐守在大亞灣粉石坳陣地的是國民黨軍一五一師獨立第二十旅三團一營三連。當連長楊晨來到前沿碉堡時,見幾個值勤的士兵正在賭錢,士兵們一見楊晨,嚇得直打哆嗦,趕跳起來,由於沒來得及收藏,桌子上還散落著幾個大洋。士兵們緊張地望著他,一個個焉頭聳腦。

楊晨也不說話,從地上撿起一個大洋,對著嘴吹了吹,然後放在耳邊一聽,發出翁翁聲響。楊晨順手往空中一拋,隻聽鐺的一聲響,大家茫然地看著,掉在地上的是背麵。士兵們張大了嘴巴,驚疑地看著連長。楊晨重新將大洋撿起來仔細審視,沉吟良久,麵色慢慢陰沉。

楊晨突然大聲說:“你們都給我聽好了,我估摸著小鬼子這幾天可能要打過來了,你們都給我打起十二分精神,有什麼情況立即給我彙報,不然……”說著,從腰間拔出手槍,聲色俱厲地說:“老子就斃了他,聽明白沒有?”

士兵們戰戰兢兢地齊聲答:“是!”

楊晨說完,用望遠鏡對著大海不停地巡視,隻見海麵上浪花滾滾一片寂黑,不遠處有點點漁火在閃爍。他放下望遠鏡,將手中的大洋啪地一聲摔在桌子上,轉身就走。士兵們看著遠去的楊晨,麵麵相覷。

就在楊晨準備去另一個陣地察看時,卻見黑暗中有幾個人影在快速走動。楊晨警惕地拔出手槍,大喝一聲:“什麼人,站住!”聽到叫聲,那幾個黑影果然停住了,士兵們端著槍聞訊立即趕來,將他們團團圍住。

“楊連長呀,是我啊,劉鵬仔!”黑影中有人在喊他。

楊晨借著燈光,看清了對方是附近村莊的四個年輕人,他們身上都背著火銃和火藥,看樣子是去打獵。平時他們經常三更半夜經過防區到附近山林裏去打獵或在海邊捕魚,所以與楊晨及士兵們混熟了。

叫劉鵬仔的是這十裏八鄉出名的俊後生,中等個兒,長得壯實。這小子自小練過功夫,拳腳厲害,身手敏捷,上山捕獵,下海撈魚樣樣能幹,尤其練得一手好槍法,幾乎是百發百中,他有一支特好使的長火銃,銃管磨得烏黑發亮。

士兵們見是劉鵬仔一夥,便收了槍,散到周圍巡邏去了。楊晨看著劉鵬仔,說:“你小子就是不安份,都這麼晚了,還想去哪裏打獵?”

劉鵬仔嘿嘿笑,說:“楊連長,你不知道,昨天晚上我們就在這後山上發現一頭野豬,可大哩,足足有二三百斤,昨天被我們打傷了,可我們這槍火力不好,硬是沒打死,又給溜了,我琢磨著今晚肯定還會出來,所以我們幾個就準備把它給捉了。”劉鵬仔說著,盯著他手中的短槍發楞。

楊晨冷笑道:“是不是呀,小心沒打著,反讓野豬給傷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