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以後,李續賓的弟弟李續宜病死。曾國藩在挽聯中還念念不忘三河之敗的事,其中上聯是這樣寫的:“我悲難弟,公哭難兄,舊事說三河,真成萬古傷情。”
三河敗後,曾國藩囑咐李續宜收集他哥哥剩下來的軍隊(少部分撥歸多隆阿指揮),加上李續宜原帶的軍隊,李續宜部又成了湘軍主力之一。另外,鹹豐帝又“奪情”命胡林翼出來署理湖北巡撫。都興阿因病修養,由副都統多隆阿統率都興阿所部後,多隆阿遂成為出色的湘軍大將。鮑超和多隆阿在安徽宿鬆東北戰勝陳玉成部太平軍,穩住了陣腳。
三軍圍攻安慶
1859年1月,正當曾國藩為三河之敗心情鬱悶時,李鴻章——可以說是他平生最得意的門生來到建昌大營。
李鴻章(1823—1901年),號少荃,安徽合肥人。曾國藩認識李鴻章是在京師做官時。
李鴻章的父親李文安與曾國藩同時考中進士,在那個時代叫做“同年”,同年之間有一種特殊的關係,就好像現在的老同學一般。李鴻章自幼天資聰穎,才華橫溢,功名心也非常強烈。
1843年,李鴻章入京參加鄉試(考舉人)。第二年,他順利考中了舉人,此時的李鴻章隻有二十一歲。當時曾國藩的文章道德學問在京師已經小有名氣,李鴻章進京不久,就以同年之子的身份拜訪了曾國藩,並拜曾國藩為師。
曾國藩一見李鴻章,便判斷他將來是個可成大器的人,再加上很喜歡李鴻章的詩文,因此,李鴻章得到了曾國藩的悉心指點。指點的內容,除了作詩作文外,主要是義理、經世之學。師生二人氣味相投。李鴻章在家信中,常稱曾國藩為“曾夫子”,並說他與曾國藩“朝夕過從”。
因為有這層關係,當江忠源出任安徽巡撫時,曾國藩就想起李鴻章,讓江忠源到安徽後與李鴻章聯係。
李鴻章是個人才,而且將來肯定能成大器,這是曾國藩早就看出來的。所以,李鴻章來到建昌大營後,曾國藩如果有什麼大的行動,他肯定會讓李鴻章參與,聽取他的意見。此時,曾國藩留駐武昌,與胡林翼商定了進兵安徽的計劃之後,向鹹豐帝上奏的進兵的折本就是由李鴻章謀劃的。折本內容強調進兵安徽的重大軍事意義,他說:金陵之所以久攻不下,是因為陳玉成掌控安徽。陳玉成開辟並護持住金陵與安徽的通道,以安徽為金陵的後方,並在三河、浦口、廬州疊挫清軍。因此,要想攻破金陵,必先駐重兵於滁(州)、和(州),阻住金陵與安徽的通途、割斷蕪湖的糧道,金陵則不攻自危。而要想把重兵駐到滁、和,就得圍攻陳玉成的駐軍之地安慶,兼攻安徽的首府廬州,迫使陳玉成進行決戰。攻陷安慶、廬州,攻克金陵就沒有大問題了,而首當其衝的就是要消滅陳玉成的安徽軍隊。曾國藩采納李鴻章的這個策略,自然是切中要害的。當時太平軍的戰略要地的確在於天京與安徽之間的相互毗連,在於陳玉成往返天京與安徽,以滁、和、安慶為屏蔽,不斷阻擊湘軍與勝保等部的進犯,才保住天京的安全不動搖。曾國藩把進兵安徽,攻陷安慶當作打敗太平軍的中心戰略,到底讓他抓到了太平天國的生死關鍵了。
鹹豐九年九月(1859年9月末),曾、胡商定了三路進兵計劃:都興阿、多隆阿、鮑超、楊載福沿江東進,圍攻安慶為第一路;曾國藩攻太湖、潛山、桐城為第二路;胡林翼取道英山、舒城、六安為第三路。鹹豐帝聽了別人的建議,害怕湘軍會把安徽的太平軍逼向淮北,令曾、胡改變戰略計劃,而曾、胡並未接受,曾國藩反而親領圍攻安慶的第一路軍,第二路軍調多隆阿、鮑超擔任。
三路軍的作戰任務是:第一路為主力軍,攻占安慶;第二路切斷廬州與安慶的聯係,阻止太平軍援安慶;第三路阻止太平軍西進,攻取湘軍的後方。鹹豐九年十月二十四日(1859年11月18日),曾國藩從巴河出發,率第一路軍萬餘人馬經黃梅進駐宿鬆,派李榕、朱品隆率兵進攻太湖的太平軍。此時,第二路軍多隆阿、鮑超、唐訓方、蔣凝各部二萬餘人馬已進駐太湖城外。當各路人馬會齊,便發起對太湖的進攻,打響了湘軍反攻安徽的第一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