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太平天國走上末路(4)(1 / 3)

曆史上,每當壓迫到了難以忍受的地步,受壓迫者都會把希望寄托在新興的反抗力量身上,滿懷熱情地謳歌他們,極盡所能地支持他們。可惜事情的發展常常令他們失望,這些新興的反抗力量往往比舊勢力腐敗還快、盤剝還烈。洪秀全寫下了《原道覺世訓》,頒布了《天朝田畝製度》,卻並沒有條件也並不想去落實。“天下多男人盡是兄弟之輩,天下多女人盡是姊妹之群”,“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這些話隻是說說而已,豈能真正實現?打進南京城時,洪秀全的後宮裏就已經有八十多位“姊妹之群”了,他的天王府富麗堂皇不讓於任何一代驕奢的封建帝王,他的專製獨斷不弱於任何一個昏聵的前朝皇帝。宣揚人人平等的太平天國中,有著比曆代封建王朝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森嚴等級製度。天朝後期,貪汙腐化已經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單是各種大大小小的“王”就封了二千七百多個。李秀成號稱“萬古忠義”,同治二年(1863年),洪秀全讓他拿出十萬餉銀,他果然“將合家首飾及銀兩交十萬”。忠王尚且家藏如此巨富,可見建國之初的“聖庫”政策已經名存實亡,其他庸碌各王腐化斂財的情況不複可問矣!天朝漸失民心的情況不複問矣!太平天國後期的一首民謠唱道:“太平天國萬萬年,軍師旅帥好買田。卒長司馬腰多錢,百姓可憐真可憐。”太平天國後期主要領導人洪仁玕在自述中痛心疾首地指出:“今日大局竟致如此……並非喪在妖軍之手,卻在自己之手!”

真是“何其壯觀也哉”!隻是我們應該記住,這個“千載一時”的壯觀場景是曾國藩和湘軍共同創造的,也是太平天國的領袖們全力配合、雙手奉上的。曆史的教訓,正寓於其中。

曾國藩生平大事年表

1811年(嘉慶十六年)11月26日(農曆十月十一日)生於湖南省雙峰縣荷葉鄉天平村,乳名寬一。

1815年(嘉慶二十年)五歲。在家識字讀書。一年後入家塾“利見齋”。

1826年(道光六年)十六歲春,應長沙府試(童子試),名列第七。

1830年(道光十年)二十歲。就讀於衡陽唐氏宗祠,師從汪覺庵。一年後轉入湘鄉漣濱書院。改號滌生。

1833年(道光十三年)二十三歲秋,參加湘鄉縣試,考取秀才。

1834年(道光十四年)二十四歲春,入嶽麓書院。秋,參加鄉試中第三十六名舉人。冬,入京準備會試,途徑長沙,始與劉蓉相交。

1835年(道光十五年)二十五歲。4月,會試落第,留京寓長沙會館讀書。

1836年(道光十六年)二十六歲春,恩科會試再次不第,出京返家。至長沙,與劉容、郭嵩燾在湘鄉會館相聚兩個月。

1838年(道光十八年)二十八歲。會試中第三十八名貢士。試後改名國藩。殿試取在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朝考列第一等第三名,道光帝拔置第二名。授翰林院庶吉士。年底乞假返家。

1839年(道光十九年,二十九歲。夏,出衡陽,謁杜工部祠、石鼓書院。秋,出邵陽,察訪武崗、新化、蘭田、永豐。12月,子紀澤生,離家起程赴京。本年起始作日記,持之以恒,至終不輟。

1840年(道光二十年)三十歲。5月,庶吉士散館,列二等十九名,授翰林院檢討。7月,得病,經歐陽兆熊、吳廷棟治療、護理,兩月始愈,三人遂成好友。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三十一歲。8月,偕倭仁往謁理學大師唐鑒,請教治學之方,檢身之要。“考德問業”,“為義理所熏蒸”。11月,任國史館協修,遍鑒前史,辨具得失。是年,喜讀胡林翼贈送的《陶文毅公文集》。寫作《裏胥》,直道民間疾苦,鞭笞腐敗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