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eface·序言(1 / 2)

浙江這塊並不算太廣闊然而深厚的土地,哺育了眾多的文化名人。他們為文化的傳承,更為文化的創新,竭盡了他們的才智,取得了偉大的成果。據我們的粗略統計,元明清三代中,浙江一省的文學家皆占全國總數的五分之一。而現代史上,浙江文化名人之多、涵蓋領域之廣更使人瞠目結舌!麵對這麼一塊豐厚的文化寶藏,今天如果不做點什麼,豈不愧對先人!

開辟鴻蒙,舊事難具論。但據新的研究成果,可知約在十萬年前,“建德人”已在浙江大地上活動。馬家浜文化、河姆渡文化是六七千年前的勝景,四千多年前的良渚文化則透出了文明時代的曙光,充分證明了中華民族的多中心起源說。不過,與後來得到迅猛發展又逐漸被確認為華夏文化核心的中原文化相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早期的浙江文化弱勢地位明顯,良渚文化的神秘消失,也許就是這種弱勢地位的原因或者結果。

盡管到西漢,浙江一帶仍被視為“方外之地”,但是,即便從較狹窄的中原文化的角度看,浙江文化也已經能夠成為那曲多聲部合唱中的一個聲部了。春秋時期的範蠡是一個成功的政治家和企業家,同時也是一個洞明世事的經濟學家。而王充,則以他的《論衡》震動了漢末的京兆。

魏晉南北朝時期與兩宋時期的兩次從北到南的人口大遷徙,以及吳越錢氏保境安民,是浙江文化後來得以繁茂的關鍵。這期間的安史之亂,也是北南文化彼消此長的關節點。自此,浙江這塊美麗的土地開始得到大規模和深層次的開發,優美的山水給了藝術家、詩人,乃至高士高僧無盡的靈感。浙江人才迭出,各展其技,已然引起全國的注意。藝術家王羲之、王獻之、曹不興、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燕文貴,文學家謝靈運、沈約、駱賓王、孟郊、寒山、拾得、羅隱、周邦彥,宗教界的智、杜光庭,科技界的沈括、畢、朱肱,都是對中國文化卓有貢獻的人物。

南宋政權定都杭州後,浙江文化旋即在中國文化的舞台中心進行了令人崇敬的表演。這一表演一直延續到了清代。也就是說,在中國傳統社會的後半期,浙江素領風騷,對中國文化貢獻卓著:在思想學術領域,湧現出永康學派陳亮、永嘉學派葉適等重事功、重現實的思想巨擘,他們的主張在今天仍然成為浙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思想資源;王陽明的心學獨樹一幟,引領了明代思想解放的滔滔洪流;黃宗羲對政治社會的深刻反思,擊中了傳統中國的根本弊病。而黃氏與章學誠,則為中國史學的重鎮。文學領域,則有陸遊、朱彝尊、龔自珍等大詩人,更有高明、徐渭、李漁、袁枚等與市民階層有深刻聯係能道時代之先聲者,亦有劉基、宋濂、於謙等在政治領域大有建樹且文學亦可觀者。藝術大師也極多,如馬遠、夏、趙孟、黃公望、吳鎮、王蒙、陳洪綬等,不僅為一代名家,亦可為後世垂範。諸多的藏書家、刻書家和文獻大家如範欽、嚴可均等為文化之邦增添了濃鬱的文化氣氛。在與海外文化的交流溝通上,浙江也處於領先地位:陳元、朱舜水為中國文化遠流日本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李之藻、楊廷筠、李善蘭等則師法西方科技,開中國文化近代化之先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