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點半掛在網上之後,馬雲就去逛街了。12點,朋友打來電話說,馬雲你快來看,有5封給你的E-mail。馬雲回去一看,真有5封E-mail,有來自美國的、日本的,也有來自歐洲的;有機構、公司,也有當地留學生。信上說,這是我們發現的第一家中國公司的網站,你們在哪裏?我們想和你們談生意。意外的回複讓馬雲興奮不已,直覺告訴他,這東西將來大有可為。
馬雲在美國拉斯維加斯遇險,有點像阿裏巴巴遭遇四十大盜。
美國騙子商人沒能要了他的命,卻讓他無意中發現了藏寶的山洞。
於是一個新版的阿裏巴巴的故事從此開了頭。
馬雲的觸網很偶然也很簡單,但它卻成為了中國互聯網曆史中的一頁。
1995年,在美國觸網的中國人很多,在中國觸網的也大有人在;但一經觸網就立刻看到了未來的網絡世界,看到了網絡改變世界的巨大能量,看到了網絡背後隱藏的無限商機的人,卻寥寥無幾,而看到未來、看到商機立即付之行動者則隻有馬雲一人耳。
否則,中國第一個商業網站就不會叫中國黃頁,中國的互聯網之父就輪不上馬雲了。
馬雲觸網的結果是誕生了中國第一家互聯網商業網站——中國黃頁。5年之後,又誕生了世界最大的B2B網站阿裏巴巴。從此,互聯網江湖上多了一個長相奇特的西湖怪人,多了一個自稱“風清揚”的網絡高手,多了一個高深莫測永不放棄的新經濟企業家。
人們都說,機會屬於有準備的人。其實,機會還屬於有智慧、有膽魄、有夢想、有決斷的人。
所有的成功都有原因,所有的水都有源頭。馬雲的成功在偶然性中帶著某種必然性,當我們重新思考和審視他的成功經曆時,就能明白這背後的深意。
4.不容易的“中國黃頁”
中國黃頁,可以說是馬雲進入互聯網的第一步,有失敗,也有成功。雖然最終離開了中國黃頁,但其中的經驗教訓,對於他卻是一筆不小的財富。
馬雲之所以能做出中國黃頁,是源於在美國的那次“觸網”經曆。它誕生於從西雅圖飛往杭州的飛機上,誕生於西湖畔一間普通的寫字樓中。
在西雅圖收到5個E-mail時,興奮的馬雲就產生了成立互聯網公司的想法。馬雲當即對美國的朋友說:我們合作。你們在美國負責技術,我回國內去做公司。
把中國企業的資料收集起來,翻譯成英文,寄到美國,然後讓美國的朋友做成網頁放到網上,這時馬雲在腦海裏盤算著他的宏偉藍圖。
馬雲從美國回到杭州。下飛機的當晚,他就迫不及待地把24個朋友約到家裏,都是上夜校認識的朋友,都有外貿方麵的經驗。
馬雲原以為這些人原本就是做外貿的,接受新鮮事物快,再加上他的那張嘴,應該能夠得到支持。
這次馬雲從一開始就大侃互聯網,侃互聯網企業,侃如何通過互聯網把中國企業介紹給全世界。雲山霧罩地侃了兩小時,最後,馬雲堅定地說:“我現在就準備辭職開始做這個企業了,這個企業叫做Internet。”就這樣侃了半天,屋子裏的朋友卻都沒聽懂。
事後馬雲補充道:“我講了兩個小時,大家都沒有聽清楚,我也不知道自己講的是什麼東西,講完之後他們說這東西你不能幹,你幹什麼都行,開酒吧也行,要麼開個飯店,要麼辦個夜校,但就是不能幹這個。最後怎麼樣?其中23個人說算了吧,隻有一個人說你可以試試看,不行趕緊逃回來。我想了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決定還是幹,哪怕24個人全反對我也要幹。”
一周以後,也就是1995年的4月,馬雲自己拿出了6000元,又從親友那借了幾萬,再加上海博翻譯社辦公家具的折價和另外兩個股東的錢,一共湊出了10萬元。馬雲、張英(馬雲夫人,電是杭電的英語教師)、何一冰3人一起創辦了浙江海博網絡技術有限公司,公司的實體就是中國第一家商業網站——中國黃頁。
馬雲任公司經理,何一冰任副經理。分工是馬、何負責跑業務,張英負責給客戶發E-mail。公司一開始就是股份製的公司,有4個股東,3個創辦者。馬雲夫婦出資8萬,宋衛星出資1萬(宋沒有參與經營),何一冰出資1萬,馬雲給了何一冰10%的股份。
那是1995年的4月,那一年馬雲剛好30歲。同年9月,馬雲辭去了學院的公職。
辭職時,學院的領導被馬雲的突來之舉搞懵了。他大惑不解地盯著馬雲問:“馬老師,你不是在開玩笑吧?你書教得好好的,為啥突然辭職?是學院委屈了你嗎?”
“不,不是的。”馬雲連聲解釋。“學校對我挺好,我是想趁自己現在還年輕,出去闖闖。”
在校領導辦公室,馬雲足足解釋了一上午,校領導還是真誠挽留。對此馬雲大為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