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勢如此惡化,是孫權萬萬想不到的,現在會稽、吳、丹陽所屬各縣大部分報告山越動亂的情況,相比較而言,反抗孫權的原江東將士的聲勢倒是弱小許多,盡管如此,孫權仍是不敢有絲毫大意,這些將士本就是征戰沙場多年,作戰經驗豐富,這點卻不是山越這等烏合之眾所能比的。
周瑜見孫權憂心忡忡,便安慰道:“主公不必憂心,叛軍燒殺搶掠,民眾無不恨之入骨,隻要大軍一到,必可勢如破竹。至於山越,不服王化已久,時有叛亂,山越戰力低下,唯恃險而守,此次放棄山險,四處出擊,這是棄長處而取短處,正可一鼓蕩平。”
孫權疑惑的問:“這山越究竟是怎麼回事?為何屢剿不滅?”
“關於山越之事,主公還是問一問祖郎,他就是山越宗帥,對山越所知比我清楚的多。”
孫權立即召來祖郎詢問一番。原來山越隻是官方對土著居民的一種稱呼,準確的說山越就是平原地區人民對山區人民的稱呼,山越本質上仍是大漢子民,大部分是古越國後裔。秦漢以來,漸漸有其他地方的百姓流亡到江東定居,與越人雜居。漢末桓、靈以來,綱紀敗壞,政治腐敗,苛捐賦稅繁重,百姓難以安居樂業,於是以宗族鄉裏為基礎,逐漸組織建立地方武裝集團,他們以山險為依托,拒絕繳納賦稅。而有些漢人為了逃避政府徭役賦稅,也逃進山中。他們自耕自種,還能采礦煉鐵,鑄造兵甲。
百姓不斷逃進山裏,使得山越實力大增,自然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有野心的宗帥,這些野心家帶領所屬宗部,或攻打其他宗部,或搶劫平原地區,這就讓平原地區人民對山野地區人民非常痛恨,雙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爭鬥越來越激烈。
建寧二年九月,丹陽郡幾股大勢力的山越聯合起來進攻丹陽郡治宛陵,被當時的太守陳夤率軍擊破。自此以後,實力雄厚的山越宗族便漸漸不再遵從政府號令,而實力薄弱的山越宗族要麼投靠實力強、地勢險的宗族,要麼仍是向政府繳納賦稅。
山越人並不是一直對抗政府,大部分情況下山越隻是自給自足,不繳納賦稅,並無作亂之事。若是有些太守縣令不是那麼苛刻,對山越人不存在任何壓榨行為,山越人自然投桃報李,按時納稅服役。
孫策平定江東,江東有些不服從的人士便逃進山中,鼓動山越反抗孫策,而孫策占領江東時間短,還未來得及施行恩化,所以孫權即位時,雖然有會稽、吳、丹陽、豫章、廬陵、廬江六郡,但是山險之地,並未真正服從,百姓沒有受過孫家的恩澤,自然不會真心擁戴孫權。因此當山越宗帥反叛時,百姓便是盲目跟從,以至於山越聲勢浩大。
弄清楚山越的本質,孫權長舒了口氣,原來山越並不是匈奴、鮮卑等北方遊牧民族,還是可以拉攏的。現在關鍵是要製定一係列措施來安撫山越,爭取將他們從半獨立狀態中拉出來。
孫權立即召集張昭、孫邵、華歆,商議撫民措施。一番商議後,最後出台了幾項命令:
聲明無論越人還是漢人,都是大漢子民,各級官府必須一視同仁,不得出現包庇漢人欺負越人或幫助越人欺負漢人之舉;
另外,除討逆將軍府規定的各項賦稅徭役,各級官府不得再增加任何形式的苛捐雜稅;
命令山越立刻停止搶掠,各自返回各部,不聽命令者將以大軍剿滅,徹底鏟除其宗族;
大軍在平亂期間,要明白上天有好生之德,禁止濫殺無辜,虐殺戰俘,要嚴格遵守軍紀。
為此,孫權特地將“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改變一下,作為軍令下達。三大紀律原封不動,八項注意略微改了下,因為讓現在的軍人不打罵人實在太難了,因此隻改為不得私自爭鬥。
除此之外,孫權還將軍紀軍令改動一下,雖然做不到人民軍隊水平,但放在現在這個時代而言,絕對可以稱為文明之師、仁義之師。
隨著一係列措施的出台,出兵平叛自是提上了議程,周瑜等人建議由各郡太守領兵平叛,各郡縣令配合,然而孫權卻有些想法,漢末大亂,各地太守都掌握兵權,手握重兵,少的數千,多的數萬,太守既手握兵權,又掌管一郡政務,文武一把抓,當然也能算小軍閥,孫權有心將郡兵的兵權從太守手裏拿走,但知道此事急不得,隻能一步步來,而此次平叛就是一個大好機會,先將丹陽和吳郡的郡兵掌握在手裏,再考慮廬江、豫章、廬陵,因此孫權對周瑜提議的太守帶兵平叛自是否決了,決定從吳郡派遣軍隊,丹陽、吳郡、會稽三郡的郡兵配合平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