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山越(1 / 2)

孫權繼位之初,東三郡叛亂四起,山越也趁火打劫,於是孫權派遣程普、朱治、賀齊三將各領兵平定三郡叛亂,趁機奪走太守兵權。在大軍麵前,叛軍很快灰飛煙滅,死的死,降的降,逃的逃。三將繼而進攻作亂的山越,在擊破了幾股山越宗族後,其他宗族見勢不妙,便紛紛逃進山中。三將遵從孫權命令,對被俘山越均施以恩化,宣讀新令後便釋放回去。

山越人數眾多,分布廣泛,難以在短期內消滅。三將也是兵力不足,難以進剿,因此戰事稍停。此後不久,孫權便任命黃蓋擔任丹陽都尉,替回程普。

目前秋收臨近,各地開始準備秋收事宜,有的地方已經開始收割。雖然今年江東人禍頻頻,但好歹沒什麼天災,而且未被叛軍和山越波及的地方還是很大的。眼看今年的糧食會獲得豐收,江東眾官吏們都是心情愉快。

然而,東三郡和豫章、廬陵報上來的情況卻讓孫權震怒不已,五郡所屬各縣均有山越下山搶收糧食的消息,他們強搶糧食,驅逐百姓。縣裏因為孫權將兵調走,無兵可派,隻能眼睜睜的看著糧食被山越搶走。百姓因反抗而被殺死的更是數不勝數。

孫權原本以為靠懷柔政策能感化山越,但現在看來,山越早已不是一般的平民,他們已經習慣了搶劫,習慣了無拘無束,習慣了土匪作風,又怎麼會下山接受別人的統治。看來必須派遣大軍對山越進行圍剿,徹底鏟除這顆毒瘤,否則在自己與劉表、曹操交戰時,山越在後方作亂,不是腹背受敵了麼。

孫權馬上召集眾將商議解決山越的問題,張昭道:“山越問題由來已久,因此各縣均有軍隊,多的近萬,少的也有數千,就是為了防備山越。現在沒有兵了,當然任山越來去自如。”

孫權聽出了張昭話裏的抱怨之意,便解釋道:“先前確實是我考慮不周,不過這並不能說將兵權集中就是錯誤的,兵權還是要集中,不過兵力不用集中,可以分散到各縣,負責各縣內的保衛工作。但是調動事宜不能讓縣令插手。現在先討論一下對待山越的問題,我的意思是剿,用兩三年的時間,徹底剿除江東山越,你們說說你們的看法。”

程普猶疑的道:“剿是可以,不過兩三年的時間恐怕並不能剿滅,山越大多住在山險之地,占據地利,若是據險而守,我軍硬攻,傷亡必大。況且山越就算打不過,還可以往深山裏跑,我軍不熟地利,難以追到他們。”

周瑜緩緩道:“山越人雖然戰力不俗,不過不習戰陣,不懂兵法,剿之必勝。所難者無非如程公所言,不過若能將山越誘下山來,必可一鼓而勝,至於山越逃往深山,我等以大軍阻塞其出山之路,其無糧草必然投降。”

孫邵接言道:“不錯,對其投降之人,可擇其精壯充入軍中,其餘老幼遷往平原地區,再嚴加管教,必可使其重歸王化。”

秦鬆道:“隻是並非所有山越都不服王化,惡劣成性,有的宗族此次不會叛亂,可是難保以後也不會叛,如何區分開來是個大問題。”

孫權道:“這個問題我已經想了很久了,我想可以這樣,對於罪行累累的宗族,必須剿滅,遷徙其眾。還有深山險地的山越,也必須全部遷徙到山外,可以由各郡縣向他們宣布此令,不服從者,大軍立刻進剿,強行遷徙。對於宗族勢力大的山越,可以采取措施分化瓦解之,其中暫無惡行的,可以征其宗帥為官,將之調走,然後再行分化。”

張昭遲疑道:“荊州劉表,揚州嚴象,廣陵陳登,這三處不可不防,這樣一來,隻怕征討山越的兵力不足。”

孫邵道:“不如遣使向朝廷進貢,結好曹操,這樣便可以緩解北方的壓力,將兵力抽調出來。”

雖然明知孫策之死乃曹操所為,但孫權知道現在不能跟曹操翻臉,因此對於孫邵的建議,孫權便同意了,“長緒說的很有道理,現在曹操和袁紹對峙於官渡,我們若是此時向他們交好,便是雪中送炭。聽說曹操缺糧,咱們便向朝廷多進貢些糧草吧。

“對於山越,要傳令各地駐軍,立即行動起來,將山越趕回山上去。至於兵力不足的問題,這好辦,先清剿吳郡、丹陽境內的山越勢力,其他各郡采取守勢。待吳郡、丹陽地區的山越清剿完畢,再移兵其他地區。重要的是要安置好山越俘虜,對於投降或俘獲的山越,一律赦免其以往罪過,隻要遷至平原地區即可,不得再追究之前犯下的罪行。其他各地山越聽說吳郡和丹陽地區山越下山後並不會受虐待,我大軍前去清剿時,就會事半功倍。張公和長緒牽頭,組織討論安置山越的措施,程公和公瑾牽頭,商議一下兵力調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