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榴彈、手榴彈,”大聲呼喊的李玉明帶領戰士們連續進行了兩輪投擲,一共是四百多枚美式香瓜手雷扔了出去。+◆+◆,
三四十米的距離,正是手榴彈最有威力的距離,四百多枚手榴彈鋪蓋地,整個被攻擊區域好象下了一場手榴彈雨。
轟、轟、轟、轟,細的彈片遍地橫飛,把所過之處的一切生命體全部切割成血肉模糊的碎肉,高速迸發的預製破片讓被攻擊的區域內每一寸空間裏都充滿了死亡的氣息。
土八路出身的戰士們窮仗打慣了,對使用手榴彈最有心得體會,硝煙還未散去,在爆炸後的幾秒種時間裏,李玉明一揚手裏的衝鋒槍,大喊:“同誌們,跟我衝,殺。”
喊完第一個從隱蔽地點跳出來衝鋒,李玉明衝上去了,三牛、成、寧二子也衝了上去,二百多個戰士緊緊的跟在他們後麵衝鋒,手裏的衝鋒槍打出了無數道火龍。
這是八路軍與日軍作戰時的老戰術,因為窮的關係,打三槍,兩顆手榴彈扔出後就要進行近戰肉搏了(所以才有了三槍土八路的法)。
解放軍的老傳統,基層指揮員要帶頭衝鋒,別看李玉明和三牛等人年紀不大,卻把這個老傳統完整的繼承下來。
三個警衛排的二百多個戰士絕大多數裝備的都是湯姆式衝鋒槍,射速快,口徑大,火力凶狠,是步兵短處火力裏的霸王。
分隊隻有二百多個戰士,但是在瞬間爆發出來的戰鬥力卻極為強悍。一支湯姆式衝鋒槍的火力足能頂得上普通誌願軍戰士手持三八大蓋步槍的一個班,再加上分隊的戰士們沒有節省彈藥的習慣。火力密集到如同黑夜裏突然刮起了一股紅色旋風,是用子彈彈道編織起來的旋風。
實際上這樣進行武器配備的部隊是有短板的。在自動步槍出世以前,沒有那一個國家的軍隊會讓士兵全部裝備短處火力的衝鋒槍,就算是財大氣粗的美國-軍隊也不是這樣,這和窮富沒有關係,武器的型號和性能不同,合理的組合在一起才能發揮出最大威力,在美國陸軍裏,1步槍才是美軍士兵的主要輕武器,誠如巴頓將軍在歐洲戰場上過的一樣。1加蘭德是最偉大的步兵武器。
但李勇卻沒有這麼考慮問題,中-國有句老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武器裝備的性能不同,所能發揮出來的作用也不同,就看你怎麼去運用了,在短兵相接的戰場環境下,湯姆式衝鋒槍是最好的武器。在隻有幾十米的作戰區域內,1加蘭德遠遠不是湯姆式的對手。
三四十米的距離,十幾二十秒就衝上去了,二百多支衝鋒槍對著慌亂的英國士兵猛掃。近距離的湯姆式把優勢發揮的淋漓盡致。
殺、殺、殺,把敵人都幹成篩子,不要怕消耗彈藥。隻要把仗打贏了就要什麼有什麼。
這是就是第一次與異族交手。別看分隊的人員不多,但是戰士們心理都有個譜。他們代表的是遠在日喀則的獨-立旅,代表的是一萬幾千名戰友在戰鬥,所以一定要打出咱們解放軍的威風來。
殺,看見人影就是一梭子掃過去,有拐角的地方先扔過去一枚手榴彈,然後人再衝過去最後解決戰鬥。
三人一個戰鬥組,衝鋒槍加手榴彈,近戰金不換,分隊采用的是解放軍老部隊的傳統戰法,近戰殲敵。
兩軍相逢勇者勝,這是亙古不變的道理,英國營雖然也是參加過二戰的老部隊,也有不少敢於戰鬥的士兵,但是,那得看和誰比,和解放軍的老部隊比勇敢?比敢於搏命的勇氣,送給他們的隻有兩個字——沒戲,用四個字來表訴是——徹底沒戲。
朝鮮戰場上的誌願軍也有失利的時候,也不是每戰必勝,但都是在沒槍沒彈沒糧食和衝不上去的時候才發生的,隻要是彈藥充足,隻要戰士們能吃飽,隻要是部隊能衝上去,在三年的朝鮮戰爭中,在兩軍攪和在一起的戰鬥裏,聯合國-軍沒贏過一次,一次都沒有,以至於讓誌願軍首長們評判戰鬥是否能勝利的標準就是部隊能不能衝得上去,隻要部隊能上去,勝利就一定是我們的。
現在的情況是,分隊的彈藥充足,戰士們肚皮裏的油水也不少,黑夜中還沒有敵人的飛機大炮來搗亂,唯一存在變數的幾輛坦克也被擊毀,在這樣的戰場態勢下戰鬥還能打輸嗎,不可能的。
李勇對自己的部隊很有信心,別看人員比敵人少,可是那又怎麼樣,戰鬥依然要以我為主,三個警衛排從三麵包圍上去,猛打猛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