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第四章 勇者無畏,成敗皆淡然 (4)
它歎了口氣說:“啊,這個魚缸太大了,我怎麼也遊不到它的邊!”
我們是不是就像那條魚呢?在魚缸中待久了,心也變得像魚缸一樣小了,不敢有所突破,有一天到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空間,已變得狹小的心反倒無所適從了。其實,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如果不能打碎心中的四壁,你的翅膀就舒展不開,即使給你一片大海,你也找不到自由的感覺。
開放,是一種心態、一種氣度;是能正確地對待自己、他人、社會和周圍的一切;是對自己的專業和周圍的世界都懷有強烈的興趣,喜歡鑽研和探索;是熱愛創新,不墨守成規,不故步自封、固執僵化;是樂於和別人分享快樂,並能撫慰別人的痛苦與哀傷;是謙虛,勇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能樂觀地接受他人的意見,而且非常喜歡和別人交流;是樂於承擔責任和接受挑戰;是具有極強的適應性,樂意接受新的思想和新的經驗,能夠迅速適應新的環境;是堅強,敢於麵對任何的否定和挫折,不畏懼失敗。開放的人生才會蘊涵無限的可能。
對我們來說,主動去接受一個外在的世界看起來容易,但是要打開心扉去接受完全不同於自己的聲音,卻並非易事。傾聽別人的聲音,站在別人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這是一個人在成熟的過程中必須要走的路。
比爾·蓋茨經常對微軟的員工說:“客戶的批評比賺錢更重要。從客戶的批評中,我們可以更好地汲取失敗的教訓,將它轉化為成功的動力。”比爾·蓋茨本人就是一個心態非常開放的人,他鼓勵公司裏每個人暢所欲言,當別人和他有不同意見時,他會很虛心地去聽。每次公開講演之後,他都會問同事哪裏講得好,哪裏講得不好,下次應該怎樣改進。這就是世界巨富的作風,也是他之所以能成為巨富的潛質。
開放的心自由自在,可以飛得又高又遠;而封閉的心像一潭死水,永遠沒有機會進步。如果你的心過於封閉,不能接納別人的建議,就等於鎖上一扇門,禁錮了你的心靈。要知道褊狹就像一把利刃,會切斷許多機會及溝通的渠道。
學以致用,不做尋章摘句老雕蟲
在豐臣秀吉時代,身為大納言的德川家康常常要參加茶會、能劇的表演,與中國古代戲子表演不同,日本古代隻有地位高貴的人才有資格表演特定的舞蹈。
在一次能舞表演中,因為身形肥胖的家康做起動作來非常滑稽,一旁觀看的秀吉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道:“對爾等這些擅長舞藝者來說,別人當然都很差勁。但正因為家康不善於能,才會成為海道第一弓手啊!”
秀吉說得沒錯,家康平時並沒有這樣的逸樂之想,對於他,最大的樂趣就在於學問和狩獵。讀書是為了借鑒前人的經驗,而狩獵則是他認為的最好的養生方法,這兩者都是為了更好地治理國家,說到底,德川家康是一個非常實在的經世致用的人,這或許不像有的人那樣風雅,但實現抱負的人少不得這樣的品質。
當讀書成為一種時尚的時候,越來越多的人癡迷於在書中經曆情感波折,漸漸忽視了實實在在的生活本身,如同那些癡迷於網絡,在網絡之中找寄托的人一樣。德川家康讀書並不是為了附庸風雅,他在書中尋找自己日思夜想的疑慮的答案,書成為他改變世界的一個參考。相對於他的這種學習的態度,很多讀書人應該反思自己的讀書方法和目的:我為何而讀書?我讀完書實現了這樣的目的嗎?
雖然很多人不願意承認,但是“讀死書,死讀書”還是這個社會上比較常見的一種讀書方法。“學而不思”,白紙黑字過眼皆忘,腦袋中並沒有產生新的想法,這樣的讀書等於是在浪費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