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經營人脈,抱團打天下? (1)(1 / 2)

第四篇 博弈智慧篇

第一章 經營人脈,抱團打天下 (1)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曾說:“每次在政治上遇到麻煩,我便設想德川家康會怎麼解決。”首相也會從家康的身上找博弈智慧。德川家康的一生也不過是無數次選擇的結果,織田信長的時代裏甘居人臣,豐臣秀吉的時代裏韜光養晦,他終於迎來了德川家康的時代,但他沒有停止博弈,他一直在和自己較量。

沒有永遠的敵人

德川家康58歲的時候,他的繼承人秀忠22歲,還是一個不怎麼精通戰國之道的年輕人。為了培養秀忠,德川家康常將他帶在自己的身邊,讓他看自己處理事情的方式,慢慢學會如何獨立應對問題。

有一天,德川家康問身邊的秀忠:“如果朋友背叛了你,怎麼辦?”

秀忠被問得一頭霧水,哆哆嗦嗦地回答:“朋友……”

德川家康湊到秀忠的耳邊,嚴肅地說:“告訴你,在戰國時代,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你需要根據情況去判斷,而不是根據情感去判斷。”

德川家康的話道出了戰國之道:在這個時代,沒有絕對意義上的忠誠和友誼,整個社會的人脈資源呈現出一種“市場化”狀態,大名們逐利而走,唯利是圖,誰能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利益,就投靠哪一方,猶如牆頭草,風吹兩邊倒。

在這樣的時代,經營人脈亦需靈活應變,既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也不能奢求別人一定要聚集在自己的周圍。豐臣秀吉一死,昔日那些“忠心耿耿”的大名便作鳥獸散,不久就自願投奔到德川家康門下,德川家康深諳此理。雖然與織田信長原本是敵人,但後來雙方在利益上有了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德川家康不失時機地與織田信長化敵為友,共同實現了自己的利益追求。

世界上沒有永恒的朋友,隻有永恒的利益。雖然存在完全超越世俗的感情,但是對大部分人來說,忠心不二隻是一種苛求。想要在現實的社會中遊刃有餘地生活,想要自己不被他人利用,就需要知道利益杠杆運作的規則。

在生活中,因為利害衝突或其他原因產生了對手,如果針鋒相對,必將使矛盾激化、衝突升級,加重雙方的仇視心理。即使一方憑借權力或武力壓倒對方,那也隻能造成壓而不服或口服心不服的狀況。克己忍讓、化敵為友可以說是比較明智的解決辦法。

古時有一位國王,在領兵跟敵國作戰時,遭遇頑強抵抗。戰爭異常殘酷,持續了幾個月之久。一次,敵方將領想出一個“擒賊擒王”的計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國王。這位武士驍勇機警、行動敏捷,他躲開崗哨,想從馬棚偷進國王的臥室。不料,國王的馬非常通靈,見有異客入侵,便嘶叫起來。這個情況是武士事先沒想到的,他拿不準應該殺馬滅口、繼續冒進,還是腳底抹油、趕緊開溜。

國王聽見馬鳴聲有異,估計出了情況,手持寶劍出來察看,發現了刺客。他一聲招呼,衛兵們便蜂擁而來,向刺客撲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難保,想舉刀自刎,卻已經來不及了,被衛兵們捆得結結實實,扔在地上。

這時,衛士長跑過來,一麵向國王自責疏於防範之過,並請示如何處置這名刺客。國王走到武士身邊,厲聲問:“你是來偷馬的嗎?”武士不明白是什麼意思,含含糊糊答應一聲,心裏卻想:“我是來取你性命的,怎麼說我偷馬呢?”國王回頭對侍衛長說:“這家夥一定是來偷馬的。現在是戰爭時期,老百姓都很窮,想偷馬賣錢,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侍衛長急忙說:“不能放!他明明是來行刺的,不是來偷馬的,應該將他就地正法。”“他明明是個偷馬賊,為什麼說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條好漢,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幹這種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侍衛長無奈,隻好把刺客給放了。

這件事傳出去後,人們都稱頌國王心胸寬廣、愛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湧來投奔他,他的軍隊實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後來,國王統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王國。

《聖經》說:“原諒你的仇敵。”這並非道德說教,而是經驗之談。原諒仇敵,可能帶來很大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