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謀略智慧? (2)(1 / 2)

第四篇 第三章 謀略智慧 (2)

銘文有這幾個字:“國家安康,四海施化、萬歲傳芳,君臣豐樂。”這原本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字句,但家康責難的就是這“國家安康”四字。據說:第二個字是家,第四個字是康,即是說家康二字,被第三個字故意從正中切成兩段,是詛咒家康身首異處的不吉文字。毫無疑問,這是牽強附會的解釋。

德川家康就此造勢,他問京都五山的僧人們。“你們認為這鍾銘怎樣?”五山的和尚們對德川家康的意圖心知肚明,異口同聲地回答道:“國家安康四字是詛咒主上的文字,真是豈有此理!”家康的禦用文人林道春也附和說:“國家安康這句話將主上的名字從中切開,這真是史無前例的無禮之舉!”德川家康因此順理成章地進兵。

在打仗過程中,德川家康沒有一鼓作氣地攻下大阪城,當他發現大阪城極難攻破時,就停止攻城,與對方展開談判。議和之後,他故意裝聾作啞,填平了大阪城前麵的壕溝,消除了攻城的最大障礙,這才一鼓作氣,將大阪城攻下。經過這樣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終於順利實現了目標。

雖然說直接進兵大阪也完全可以攻下秀賴的城池,但權力之爭的背後,還要顧慮到人言和民聲。世間的很多事情,都不像兩點之間畫一條直線這樣簡單,越是關係到不同的人,越是需要精心地權衡和考量。欲速則不達,在慢慢攻克一個個問題的時候,我們可能走出了一條“弓背”路線。

有一次,乾隆想開個玩笑考驗紀曉嵐:“愛卿,‘忠孝’二字作何解釋?”紀曉嵐答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為忠;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是為孝。”乾隆立刻說:“那好,朕要你現在就去死。”“臣領旨!”“你打算怎麼個死法?”“跳河。”“好吧!”

乾隆當然知道紀曉嵐不可能去死,於是靜觀其變。不一會兒,紀曉嵐回到乾隆跟前,乾隆笑道:“愛卿何以未死?”“我碰到屈原了,他不讓我死。”紀曉嵐回答。“此話怎講?”“我來到河邊,正要往下跳時,屈原從水裏浮上來對我說:‘想當年楚王昏庸,我才不得不死;可如今皇上如此聖明,你為什麼要死呢?你應該先回去問問皇上是不是昏君,如果皇上說他跟當年的楚王一樣是個昏君,你再死也不遲啊!’”乾隆聽後,指著紀曉嵐笑道:“好一個巧舌如簧,真不愧為紀曉嵐。”

紀曉嵐主觀上是想否定乾隆皇帝,然而並沒有直截了當地說“不”,而是經過了一個迂回,巧妙地讓乾隆接受了自己的反駁。他知道,伴君如伴虎,如果直批“龍言”,那會適得其反。試想,如果紀曉嵐一聽皇帝要讓自己死,立刻著急上火,迫不及待地大喊“不”,後果會怎麼樣呢?即便乾隆沒有殺他之心,也會下不了台吧!

在處理私事時,盡可以直截了當。但是在絕大多時候,我們要處理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事情,其中也會牽涉到其他人。人情複雜,眾口難調。簡單化處理,會在不經意間傷到別人。如果迂回求全,照顧到各方的感受,對講理之人講理,對強硬之人動武,區別對待,很多問題就在無形中解決了。

生活中,我們或許會經常遇到這樣那樣的尷尬事或為難事,一時衝動也許會解決暫時困難,但很可能會為將來帶來更大麻煩。德川家康先讓對方理虧,自己落得個名正言順,這樣的方法比動輒開打要高明許多。遇事多思考,找出一條問題最少、理由最多的路,是兵家的上等謀略。

防患未然勝過亡羊補牢

德川家康解決了豐臣秀吉留下的最後勢力後,開始了對全國大名的重新分封和管理。在此之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居城新築的禁止、修理的上稟和參勤製度。

居城是大名們的居住地,平時看不出有特異之處,一旦發生戰爭,就成為要塞,在軍事上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為了防止大名借修築居城之名擴充軍備,德川家康規定,不能擅自修築新城。即便要修理,也要上報幕府,得到幕府的許可。

結果,福島正則和本多正純違反了這個條款,成了“嚴打”之中的典型,被重重地責罰,失去了領地。福島正則是因為大水衝壞了城基,不得已而進行修繕,以為可以不上報請示,結果被扣上了這個嚴重的罪名,實屬委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