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一 中國道路從何而來: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後的兩個三十年(1 / 3)

新中國六十多年的曆程波瀾壯闊,走過的道路頗多坎坷,甚至不乏急流險灘,即使是改革開放後步入發展的快車道,也很難說是一帆風順。回顧、思考中國走過的道路,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最值得堅持的寶貴經驗?固然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僅讓全國人民感到自豪,也讓國際社會發出讚歎,然而,對新中國成立後最初三十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的科學評價,才是正確認識今天我們正在走著的道路的前提。黨的十八大報告高度評價了以毛澤東同誌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曆史探索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開創的奠基性意義,這就鮮明表達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何處而來”問題上的基本態度。

毛澤東曾說:“路線是個綱,綱舉目張。”路線就是帶有方向性的道路。認真探討“中國道路”和“中國模式”,必須正確認識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三十年以及兩個階段之間的關係。

新中國的誕生標誌著中國的曆史從此翻開了嶄新的篇章,無論是支持者還是反對者,無論其樂見或者不樂見,都不約而同地意識到:古老的東方巨龍蘇醒了,百年來中國人民受西方列強蹂躪和屈辱的曆史一去不複返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過程已經雄辯地證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曆史的選擇,是人民的選擇,也是正確的選擇。然而,新中國的成立隻是走完了“萬裏長征第一步”,如何建立和鞏固社會主義製度,如何選擇發展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麵前的首要課題。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初步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係和國民經濟體係,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成績,人民生活水平比新中國成立前有了較大提高。這些都為改革開放以後我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先導和實踐基礎。當然,這一曆史時期的探索中出現了失誤甚至是嚴重的錯誤,如過於強調主觀力量的強大,忽視客觀經濟規律的基礎作用,急於求成,造成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挫折;注重國家發展和工業積累,人民生活水平上升速度比較緩慢;人們思想閉塞,製約了創造力的發揮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等等。指導思想上“左”的錯誤最後甚至造成了災難性後果,在此已無須贅述。問題在於,怎樣客觀評價這三十年的探索的曆史意義,即使有失誤或者錯誤,它對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創究竟具有什麼意義。如果在比較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的時候,用今天的成績去否認昨天的失誤,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貶低和否定前三十年的曆史,如果形成一股思潮,在實踐上是極具危害性的。

關於改革開放前後兩個三十年如何正確評價,不僅是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而且是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在新進中央委員會的委員、候補委員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曆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係又有重大區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在改革開放曆史新時期開創的,但也是在新中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製度並進行了二十多年的基礎上開創的。”因此,“對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曆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曆史時期。改革開放前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為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積累了條件,改革開放後的社會主義實踐探索是對前一個時期的堅持、改革、發展。”

簡而言之,改革開放後三十年是在前三十年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們之間是探索、鋪墊與繼承、發展的關係,既不能過分看高後三十年而貶低甚至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用前三十年中好的一麵來否定後三十年;既不能因為前三十年探索中的重大挫折而否認這一曆史時期取得的重大成績,也不能因為後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而忽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甚至是深層次矛盾。

尤其應當看到,前三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是在長期戰爭之後經濟衰敗、人民困苦、百廢待興,並遭到資本主義國家全麵封鎖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搞建設,不僅基礎差環境差,而且關於經濟建設的經驗極其匱乏,其困難可想而知,建設探索過程中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錯誤實屬情理之中。毛澤東等開國元勳以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和建設精神,把一個破敗不堪的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欣欣向榮的新中國,引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為社會主義新時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其曆史功績不容抹殺。也正因為前三十年探索中缺乏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出現了這樣那樣的問題和錯誤,所以才呼喚改革、要求改革。但改革不是完全的自我否定,而是社會主義自我完善,通過改革來推動新中國繼續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