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伯在講這個故事時,正是周幽王八年,彼時褒姒正受寵,距離周幽王戰死、西周滅亡還有三年。
史伯是想以這樣一個神話來說明,西周的滅亡乃是“天命”。
在西周初、中期的詩篇中,也有將女子與“天命”相聯係的話語。
傳說周人的女祖先薑嫄,一不小心踩上一個大腳印,然後就懷孕了,生下周人的男祖先後稷。
《詩經·大雅·生民》曰:“厥初生民,時維薑嫄。
生民如何?克禋克祀,以弗無子。
履帝武敏歆,攸介攸止,載震載夙。
載生載育,時維後稷。
”同樣是無夫而生子,周人的女始祖薑嫄被神化,踩大腳印而生育,是為“天命”
女性成為表現周家得“天命”的現實反映;
西周末期的褒姒則被“妖化”,出身不明
也是“天命”來斷絕周家王朝的,女性又成為表現周家失“天命”的一種反映。
史官對於褒姒的指責充滿了神秘的傳奇色彩,但最終這些批評都服務於對西周“喪失天命”的曆史闡釋
讀者也是通過這樣的曆史闡釋來認識褒姒這名女性的,而詳細考察女性作為一種言說的話語
其政治影響在《詩經》中不同時期有著更為明顯的轉變,而且這種變化主要是體現在以指責“褒姒”為核心的詩篇當中。
內廷貴族詩人對褒姒的指責
貴族詩人對女性的關注,在西周初、中期的詩篇中就已經出現。
比如,《詩經·大雅·綿》追溯周人的曆史
其第二章雲: “古公亶父,來朝走馬。
率西水滸,至於岐下。爰及薑女,聿來胥宇。”
這首詩讚揚的是周王與薑姓女聯姻的曆史。
古公亶父娶了薑姓之女,周人是姬姓,與薑姓聯姻,為周部落的發展提供了支持與保障。
古公亶父是周文王的祖父,被稱為太王。
《毛詩序》曰:“《綿》,文王之興,本由太王也。”
周文王的興盛是因為太王奠定了基礎,太王娶薑姓女也是周人發展壯大的因素之一。
另一首追溯周人曆史的詩篇《詩經·大雅·大明》曰:
“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天難忱斯,不易維王。
天位殷適,使不挾四方。摯仲氏任,自彼殷商,來嫁於周,曰嬪於京。
乃及王季,維德之行。
太任有身,生此文王。”
這裏讚揚的太任是文王的母親。
《大雅·思齊》中,詩第一章曰:“思齊大任(太任),文王之母,思媚周薑,京室之婦。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
大姒即文王之妻、武王之母太姒,姒姓是夏部落的姓氏,
姬姓與薑姓以及姒姓都保持著聯姻關係。
這裏,詩人讚美太任,是因為她生下了周文王;
同時讚美太姒,是因為她生下了周武王。
到了西周後期,隨著王室的衰落,貴族權力的高漲
貴族詩人們開始借助女子的身份來批評王室,
《小雅·十月之交》就是典型的例子。
《毛詩序》曰:“《十月之交》,大夫刺幽王也。”
詩第四章有雲: “皇父卿士,番維司徒。
家伯維宰,仲允膳夫。棸子內史,蹶維趣馬。
楀維師氏,豔妻煽方處。”
一說豔妻即幽王的妻子褒姒,當時弄權,氣焰囂張,導致了周王朝政治的敗壞。
西周建國,誇讚的一個女子是夏的後裔,即文王的妻子太姒,
“大姒嗣徽音”,而西周的滅亡同樣是與一個夏的後裔有關,即褒姒。
在西周初、中期的詩篇中,出現的女子都是安天下的象征;
而在西周末年,詩篇中再次出現女子,則成為了詩人眼中惹得天下大亂的“根源”。
這位褒姒是如何“惹得”天下大亂的呢?
本來,周幽王已立申侯女為後、申後之子宜臼為太子。
可後來因寵信褒姒,周幽王廢申後,立褒姒為後,褒姒生下伯服
周幽王就想廢掉原來的太子宜臼,宜臼因此出奔申國投靠其外祖父。
周宣王時期,周王室與申伯締結婚姻,其時周王室已經衰弱,欲借申國的政治軍事實力,以輔周王室。
周幽王廢申後,去太子,顯然忘卻了周王室岌岌可危的處境。
當時申國強盛,周幽王逼走宜臼,就必然導致周王室與申國的決裂:
使至於為後,而生伯服。
天之生此久矣,其為毒也大矣,將俟淫德而加之焉。
毒之酋臘者,其殺也滋速。申、繒、西戎方疆,王室方騷,將以縱欲,不亦難乎?
王欲殺大子以成伯服,必求之申,申人弗畀,必伐之。
若伐申,而繒與西戎會以伐周,周不守矣!
繒與西戎方將德申,申、呂方疆,其隩愛大子亦必可知也,王師若在,其救之亦必然矣。
王心怒矣,虢公從矣,凡周存亡,不三稔矣!
君若欲避其難,其速規所矣,時至而求用,恐無及也。
果然如史伯預料的那樣,宜臼跑回了申國。
據《竹書紀年》記載,宜臼奔西申後,被申侯、許文公等人擁立為王。“平王奔申,申侯、魯侯、許文公立平王於申。”
之後,周幽王又帶兵攻打申國,申國聯合戎人一起打敗了周幽王,同時也殺死了伯服,西周滅亡。
對宗法製破壞最大的就是周幽王寵信褒姒而廢申後、黜太子。
史官們認為,周幽王滅國的禍患也皆因此而起,在史官的筆下,褒姒的形象被“妖化”。
據詩篇以及史料來看,褒姒確實是一個重要的曆史節點
但詩篇有著自己的話語方式,貴族詩人對褒姒的指責與史官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褒姒有寵,從家庭的角度來看,最容易受到傷害的自然就是申後。
《小雅·白華》一詩,即是內廷貴族申後的口吻進行言說的。詩曰: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之子之遠,俾我獨兮。
英英白雲,露彼菅茅。天步艱難,之子不猶。
滮池北流,浸彼稻田。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樵彼桑薪,卬烘於煁。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鼓鍾於宮,聲聞於外。念子懆懆,視我邁邁。
有鹙在梁,有鶴在林。維彼碩人,實勞我心。
鴛鴦在梁,戢其左翼。之子無良,二三其德。
有扁斯石,履之卑兮。之子之遠,俾我疧兮。
《毛詩序》曰:“白華,周人刺幽後也。
幽王娶申女以為後,又得褒姒而黜申後。
故下國化之,以妾為妻,以孽代宗,而王弗能治,周人為之作是詩也。”
這是認為此詩是“周人”所作。
而姚際恒《詩經通論》則說此詩是申後自作,
“此詩情景淒涼,造語真率,以為申後作自可”。
從詩篇的口吻來看,全詩共出現五次“我”字。此詩即便不是申後自作,
也是詩人代申後而作。
這首詩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以物喻人”,詩人借外物以自喻,又借外物以指斥邪辟。
詩的第四章曰:“樵彼桑薪,卬烘於煁。”
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雲:“詩人每以薪喻婚姻,桑又女功最貴之木也。
以桑而樵之為薪,乃徒供行灶烘燎之用,其貴賤顛倒甚矣。”
褒姒得寵,申後自己被廢,詩人以物興之,引出自己的遭遇。
詩的第五章曰:“鼓鍾於宮,聲聞於外。”
這是以鍾鼓為喻,周幽王廢申後,以妾為妻,又廢太子,以寵子為嗣君
這種對宗法製的破壞,不僅削弱了宗法的力量,貴族諸侯如效仿,必然會引起天下大亂。
詩的最後一章曰:“有扁斯石,履之卑兮。”
朱熹《詩集傳》趙長征注:“有扁然而卑之石,則履之者亦卑矣。
如妾之賤,則寵之者亦賤矣。”
這是以“物”等話語來比喻褒姒在德行上的缺失。
《白華》這首詩,詩人控訴的對象實際上有兩個,一是“之子”
即周幽王;另一個是“碩人”,即褒姒。
詩篇對碩人的指責是
“嘯歌傷懷,念彼碩人”。
鄭《箋》雲:“碩,大也。妖大之人,謂褒姒也。
申後見黜,褒姒之所為,故憂傷而念之。”
導致申侯被廢處境的是褒姒,詩人在不斷以各種方式明確自己身份的同時,又公開將自己與“碩人”對立起來
指明自己之所以憂傷,都是因為褒姒。
詩又曰:“維彼碩人,實勞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