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在朗誦之餘創作名著(1 / 2)

狄更斯傾注了全部精力去誦讀他自己的作品。他跟聽眾一道歡樂或悲傷,一起興奮或懊惱。同時,他還投入於《雙城記》、《偉大的期望》、《我們共同的朋友》等小說的創作過程中。

1859年,狄更斯發表了後期創作中最著名的小說《雙城記》。

19世紀50年代末,英國建築工人接連罷工,愛爾蘭正在進行反對英國統治的鬥爭,英國資產階級又對外發動了一連串的侵略戰爭,引起人民強烈不滿。

《雙城記》的寫作目的就是借法國革命向英國統治者敲警鍾。它以法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革命前夕封建貴族對農民的殘酷迫害,描寫了法國人民為爭取自由、平等推翻封建貴族統治的革命鬥爭,並揭示了這樣一條真理:壓抑在法國農民心頭的憤怒,必將像火山一樣爆發出來,不可避免地要發生一場革命。

小說寫出了由於階級的尖銳對立所引起的暴力革命。同時,還反映了革命爆發後,下層平民狂熱地鎮壓貴族所造成的恐怖、混亂情景:

我看見一座美麗的城市和偉大的人民從這個深淵中升起。而且我看見,經過的悠悠歲月,在他們正求得真正自由的鬥爭中,在他們反複的成功與失敗中,目前這個罪惡的時代,以及使它得以產生的過去那個罪惡的時代,慢慢地就會得到懲罰,並且自行消亡。

通過這些描寫,狄更斯警告英國統治者要從中吸取教訓,收斂淫威,消除弊端,減輕剝削,實行社會改良,以緩和矛盾,避免法國暴力革命的重演。從這部小說中可以看出作者已經改變了對“維多利亞盛世”的樂觀幻想,轉而對英國前途表示擔心。

狄更斯對英國社會的失望情緒,在1861年發表的《遠大前程》中得到更加鮮明的反映。這部作品的主題是揭露金錢的腐蝕作用。金錢使一個天真的青年變成勢利者,貧困使他恢複失去了的淳樸天性。

在狄更斯前期的小說中,出於善戰勝惡的抽象的道德說教,出於對社會的樂觀幻想,作品中出現的一些孤兒、窮人、受難者,經常意外地得到援助,從而擺脫了窮困,得到了幸福。

到了19世紀五六十年代,隨著狄更斯對社會認識的加深,毅然拋棄了這種廉價的樂觀主義結局。《遠大前程》這部小說的書名就帶有諷刺意味,它真實地揭示出,在階級鴻溝很深的社會裏,窮人要想變成上等人,那完全是一種夢想。小說主人公匹普的經曆就是最好的明證。

匹普從小父母雙亡,靠做鐵匠的姐夫撫養長大。匹普小時候曾在沼澤地掩護過一個逃犯。後來,他被叫到一個富有而神經受過刺激的老小姐郝薇香家裏,給這個百無聊賴的老處女消愁解悶。

在那裏,匹普一見鍾情地愛上了郝薇香的養女、美麗而又驕傲的艾絲黛拉。他為了得到她的愛情,一心想做上等人,可是生活卻隻能讓他當鐵匠姐夫的學徒。

有一天,律師賈格斯突然來到鐵匠鋪,說是受一個不肯泄露姓名的富翁的委托,要把匹普送到倫敦去接受上等人的教育。匹普喜出望外,誤認為這是郝薇香小姐有意栽培他,認為自己的遠大前程有可能變為現實。

匹普在倫敦接受上等人教育的時候,經常和艾絲黛拉來往。艾絲黛拉卻對他時而態度曖昧,時而冷熱無常,把他弄得神魂顛倒,十分痛苦。

一天深夜,一個不速之客--匹普童年時掩護過的那個逃犯馬格維契突然來訪,聲稱在國外發了財,為了報恩,暗中出錢要賈格斯律師把匹普培養成上等人。這個消息反而使匹普大失所望。不久,這個逃犯因屬私自潛回國內,觸犯刑律,重新被捕判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