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地空導彈經典戰例(4)(3 / 3)

貝卡穀地是黎巴嫩東部靠近敘利亞邊境地區的一塊南北走向的狹長穀地,穀地兩側高山連綿,地勢險要,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駐黎敘軍除在貝魯特市和貝魯特至大馬士革公路沿線部署了部分地麵部隊外,敘軍地麵部隊主力和防空部隊都部署在貝卡穀地以及與穀地相平行的黎敘邊界線附近敘利亞一側境內。

為了迷惑敘利亞,以色列通過多種渠道表達出一種信息,表示以軍的主要目標是消滅巴勒斯坦遊擊隊,而不是同敘利亞打仗,隻要敘利亞不參戰,以色列絕不會攻擊敘軍。敘利亞輕信了以色列人。然而,事實證明這不過是一個緩兵之計。

僅僅事隔3天,6月9日14點14分,貝卡穀地的敘軍防空指揮部突然發現以色列空軍飛機,貝卡穀地拉響了淒厲的緊急戰鬥警報。敘軍導彈兵指揮官和士兵很快地奔向自己的戰鬥崗位,密切注視著天空。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各導彈陣位迅速捕捉目標實施發射,薩姆-6導彈相繼發射,山穀裏紅光閃閃。以色列“飛機”接二連三地被擊中、墜地。然而擊落的實際上是加裝了雷達波增強器的“火蜂”和“猛犬”無人駕駛飛機,飛臨敘軍導彈陣地上空,誘使敘軍薩姆-6導彈的製導雷達開機。

以軍部署在黎巴嫩西海岸上空的美製E-2C“鷹眼”預警機截獲了敘軍防空導彈陣地的警戒雷達、火控雷達和導彈製導係統的電磁波信號,並通報給了正在空中待命的F-15、F-16突擊機群和以軍地麵指揮中心。這兩種戰鬥機是70年代美國為了爭奪空中優勢而研製出來的,其速度和火力都超過了阿拉伯國家使用的蘇製米格-21和米格-23戰鬥機。F-4“鬼怪”式戰鬥機和A-4飛機載著沉重的激光製導炸彈,也慢慢騰騰地飛上了天,它們的任務是實施低空轟炸。以軍飛機迅速飛抵貝卡穀地,沿著敘軍導彈製導雷達的波束,發射“白舌鳥”反雷達導彈,準確無誤地摧毀薩姆—6的製導雷達,使薩姆—6頓時變成“瞎子”。

埋伏在貝卡穀地西南部黎巴頓山脈背麵山腳下的大量“狼”式地對地導彈。各種機載反輻射導彈、激光製導炸彈,尖叫著衝向預定目標,噴氣機大聲吼叫著,與爆炸聲交彙在一起,撼天動地。片刻工夫,貝卡穀地已被團團煙霧所籠罩。

以軍飛機的第一攻擊波剛過,第二攻擊波接踵而至。不待敘軍稍稍喘息,黑壓壓的機群又在天邊出現,第3攻擊波又來了……貝卡穀地瞬間變成了血與火的海洋。可憐敘利亞人苦心經營10年、耗資20億美元才建立起來的19個蘇製“薩姆-6”防空導彈陣地、228枚導彈,在6分鍾之內麵目全非。

當夜,敘軍又向貝卡穀地增派了4個“薩姆-6”導彈連和3個更先進的“薩姆-8”導彈連,趁著夜暗,繞過彈坑和飛機殘骸進入貝卡穀地,並連夜布置好了導彈陣地。天一亮,以空軍再次出戰,92架飛機一陣狂轟濫炸,新部署的7個導彈連又蕩然無存。敘利亞出動52架飛機迎戰,以軍再次以強電磁幹擾使敘軍雷達失靈,52架飛機和7個導彈連無一幸免,而以軍則全身而退,大獲全勝,令全世界瞠目結舌。6月11日,敘利亞宣布停戰。

貝卡穀地之戰,敘軍19個“薩姆”-6導彈基地在6分鍾內被以色列毀於一旦,充分反映了導彈兵作為高技術戰爭中的主要作戰力量,對作戰進程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導彈戰作為一種新的作戰樣式,已經充斥在現代戰爭整個作戰進程中,並且成為戰場上火力打擊及準確摧毀目標的主要手段。導彈兵作戰有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導彈兵戰場空間範圍廣。導彈武器射程遠、可打擊的目標種類多。因此,導彈兵作戰改變了人們多年來所形成的對戰場的前方與後方、縱深與腹地的認識,使戰場的空間範圍廣闊。以往的戰爭,由於武器裝備戰術、技術性能的局限和製約,戰爭的立體空間、戰場的幅員是很有限的。通常隻限於大氣層以下,水下300米以上的空間。但是隨著各種導彈武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戰場的前後方界限模糊起來,遠程打擊的“遠戰”、“非接觸性作戰”等作戰方式應運而生。

二是導彈兵戰場電子鬥爭異常激烈。導彈武器攻擊目標時,絕大多數情況下離不開電子製導信息。因此,對其進行不間斷的電子幹擾和摧毀,以阻止導彈武器攻擊目標,是導彈兵作戰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電子+火力”的作戰行動使導彈兵之間的電子戰鬥爭異常激烈。

三是導彈兵作戰行動轉換加快。導彈武器可以從遠距離上發射,不但發射平台能快速機動,導彈兵的指揮、控製和快速反應能力強,而且其打擊精度高和飛行速度也很快,使導彈兵的作戰行動的突然性大大地增加,作戰行動、節奏明顯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