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足太陰脾(2 / 2)

茯苓

甘淡平,白者入氣分,益脾寧心滲濕,功專行水,能通心氣於腎,入肺瀉熱而下通膀胱。赤茯苓入心小腸,專利濕熱,餘與白茯苓同。茯苓皮專行水。

烏梅

見肺和。

廣皮

見肺和。

佛手柑

見肺和。

山楂

酸甘微溫,健脾行氣,散瘀化痰,消肉積乳積,多食伐氣,小者入藥。核化食磨積,治疝催生。

木瓜

見肝和。

荷葉

苦平,裨助脾胃而升發陽氣,能散瘀血留好血。

煨薑

辛溫,和中止嘔,不散不燥,與大棗並用以行脾胃之津液而和營衛,最為平妥。

麻仁

甘平滑利,緩脾潤燥滑腸,治胃熱便難,去殼用。

穀芽

見胃和。

蒸餅

見胃和。

建曲

見胃和。

甘爛水

甘溫,水性本鹹而重,若揚之至千萬遍,則輕而柔,故能益脾胃而不助腎氣。

九香蟲

鹹溫,治膈脘滯氣,脾腎虧損,壯元陽。

(攻)薑黃

苦辛溫,性烈入脾肝,理血中之氣,專於破血散結通經,片子者能入手臂,治痹痛。

草果

辛熱,破氣除痰,消食化積,製太陰獨勝之寒,佐常山截瘧,煨熟用仁。

南星

見肝攻。

大黃

見胃攻。

青皮

見肝攻。

大腹皮

辛溫,泄肺和脾,下氣行水,寬胸通腸,酒洗淨,黑豆湯再洗,煨用。子辛溫澀,與檳榔同功,而力稍緩。

麥芽

甘溫,能助胃氣上行,健脾寬腸下氣,消食化積散結,祛痰善通乳,亦消腎氣,炒用。

紅曲

甘溫,治脾胃營血,破血活血,燥胃消食,陳者良。

(散)升麻

甘辛微苦,性升脾胃,引經藥,亦入陽明肺大腸經而表散風邪升散火鬱,能升陽氣於至陰之下,引甘溫之藥上行以補衛氣之散而實其表,兼緩帶脈之縮急,解藥毒殺精鬼。

綠升麻治下痢。

前胡

見肝散。

防風

見膀胱散。

葛根

見胃散。

冰片

見通行散。

(寒)黃連

見心寒。

胡連

見心寒。

黃芩

見心寒。

白茅根

甘寒,入心脾胃,涼血消瘀,除熱行水,引火下降。針能潰膿,酒蒸服,一針潰一孔。花止血。

白蘚皮

苦寒,性燥入脾胃兼入膀胱小腸,除濕熱行水道,治風痹瘡癬。

茵陳

見膀胱寒。

射幹

見肺寒。

木通

見小腸寒。

竹葉

見心寒。

甘蔗

見胃寒。

冬瓜

甘寒,瀉熱益脾,利二便,消水腫,散熱毒。子補肝明目,凡藥中所用瓜子皆冬瓜子也。

蚺蛇膽

苦甘寒,涼血明目,療疳殺蟲,主肝脾之病,又能護心止痛。蚺蛇肉極腴美,主治略同。

(熱)肉果

辛溫氣香,暖胃理脾,澀大腸止虛瀉,麵裹煨,去油用。

紅豆蔻

見胃熱注。

蘄艾

見通行熱。

烏頭

即附子之母,功用與附子相同,而力稍緩,其性輕疏,能溫脾,逐風治風疾者以此為宜。

桂心

辛甘大熱大燥,補陽入心脾血分,活血能引血化汗化膿,為內托瘡疽之用。

吳茱萸

見肝熱。

川椒

見肺熱。

幹薑

見通行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