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缺席,不落俗,不敷衍
文/米博華
胡錫進麵部表情相當生動:閑談時,笑容可掬,圓融、內斂,和顏悅色;工作時,眉頭緊皺,敏感、外撲,銳氣逼人。或可說,總編的性格,一定會折射出一張報紙的麵孔;而主筆的風格,亦必留痕於文章的字裏行間。環球時報特別是時報擁有大量讀者,讚成者擊節鼓掌,不讚成的熱諷冷嘲,這也不奇怪,說明時報社評在輿論場上的影響力。李普曼說,探索和批判是評論家的使命。在當下中國,探索也是一種建設,而批判與創新往往是一體兩麵,這是一個社會保持活力並不斷激發新活力的元動力。
胡錫進在本書自序中說,“複雜中國是我本人對當下中國的總認識,也是由我主持環球時報社評的總論點。”我深以為然。引而伸之,再補充說幾句。
中國的外部環境和國內建設呈現錯綜複雜的情勢。我們應意識到,一個有十三億人口、經濟總量快速增長大國,深刻改變著國際政治的格局,誰也說不清這種變化會朝著什麼方向發展。大國和小國、近鄰和遠邦、意識形態相同和不相同的國家,都在認真研判中國崛起之於本國的長遠利益,重新界定與我們這個新興大國的微妙關係。正如大家看到的那樣,麵對這種調整,有的腳步淩亂,有的難以適應,有的甚至張皇失措。中歐隔岸眺望,中美俄且看且走,中國與周邊鄰國探底試水……許多故事讓人看不大懂,許多事態讓人頗費思量。上述變化,提示我們,即使我們想,恐怕也很難做到守拙和低調。海灣地區的穩定不再與我無關,那裏有我們成百上千億的投資,利益攸關;東亞三國的關係以及南中國海的平衡、角力乃至爭端也不僅僅是外交的口水戰,那裏有曆史恩怨和現實問題,關涉中國安全。大國之間如何減少誤判,如何管控分歧,如何平衡損益,從而維護和平與發展,十分現實地擺在我們麵前。
國內改革建設的複雜性也決定了我們選擇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在實現民族複興的“中國夢”的總目標下,一個夢、兩個夢,無數個夢想都需要具體的解析,把夢想變為現實更需要正確的路徑。如何統籌,如何協調,如何兼顧,如何平衡,本身就是一個難題。絕對平均主義不行,但貧富差距拉大也不行;隻熱衷GDP增長不行,忽視了發展速度也不行;不改善民生絕對不行,但預期值太高也不行;不加強市場監管不行,但過多的行政幹預也不行……教育無小事、就業無小事,那麼醫療、養老、食品安全、社會治安也不是小事。從某一個局部上看,似乎都能理直氣壯講出一番正確的道理、合理的訴求,但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可能又有另一個說法。這就是現實的中國: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但也麵臨著矛盾困擾和多難選擇。
對“複雜中國”強探力索,是時報的自覺擔當。時報社評的“粉絲”甚眾,在多數公共場合,時報總是第一個售罄或送完的報紙,有效閱讀率非常之高。然而也有非議乃至批評,以至胡錫進同誌常常承受著讓人難以接受的人身攻擊。這需要一個能夠承壓的大心髒,但更需要有一種殉道者的大情懷。本可以繞開那些有些敏感的、纏夾不清的選題,本可以使用一些說了等於沒說的高級廢話,本可以采取“兩頭堵”、“兩麵光”的模糊處理,但時報社評不願缺席,不願落俗,不肯敷衍。胡錫進說,“時報社評不構成對‘複雜中國’的係統論述,難免有些碎片性的想法。”然而這或許是時報的一大魅力。因為,忽視對碎片的觀察,其實也無法真正係統的思考。沒有人可以做到句句是真理,正是這些觀察使我們可以更多地拓寬認識真理的途徑。在這樣一個有些浮躁的社會氛圍中,需要一些對複雜性的認識和剖析,雖然這往往是沉重的。
環球時報的事業漸入佳境。除主持環球時報經營和編務外,胡錫進每年可以在助手們的幫助下,撰寫二百多篇質量上乘的稿子。這是個驚人的成績,讓人欽佩。這個平台值得珍惜。一方麵,作為主持一張報紙總編輯,“看完大樣寫社論”,而且可以直抒胸臆,對報人來說,是最好的職業狀態。另一方麵,作為主持社評的主筆,需要時刻意識到話語權意味著必須肩起更重的社會責任,始終保持足夠的穩重、理性和約束,坦誠直率準確地發出中國聲音;以臨淵履薄的態度對待每一篇報道和文稿。
讀這本書,可以體會到胡錫進所做工作的難度和複雜。
(作者是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
尋找麵對複雜中國的“最大公約數”
文/張頤武
這部書是胡錫進近年來思考“複雜中國”的成果。
胡錫進這個名字在輿論場上同環球時報緊緊連在了一起。由於環球時報在中國扮演了重要的輿論角色,在世界輿論中也開始獲得影響力,它的總編輯胡錫進在中國內外都有了大量關注者。國內輿論場上對環球時報一直爭議不斷,由於這份報紙維護國際政治層麵的中國國家利益,一些人把它與維護政府利益強行捏合在一起,給它掛上標簽。也許他們並不了解環球時報為幫助中國和世界相互打開窗戶都真正做了些什麼。
據我所知,評論中國國內事務是環球時報創辦英文版之後,胡錫進撰寫社評的“額外差事”,客觀說,這隻是胡錫進在這份國際新聞報紙裏,在評論版上的“不務正業”部分。但這些社評激起的反響卻堪稱爆炸性的。或許是胡錫進極寬廣的國際視野,使他總能把中國事務評論得讓人耳目一新,他不僅觸碰了敏感話題,而且他的觸碰方式和角度常常讓人“意外”。
胡錫進是極高產的作者,在手下編輯的協助下,他一年能寫幾百篇文章。這對一個專職寫作的作家來說大概也很難做到。要知道,他是環球時報的一把手,每天還有大量事無巨細的工作。他顯然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寫作融為一體的人。他必須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噴湧,和對社會思想火花的瞬間消化能力。
我本人見證了胡錫進在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的一次演講。他麵對麵的說服力的確了得。那天聽眾把會議室擠得滿滿的,其中有一些被組織者認出來,是在網上很不喜歡胡錫進的人。組織者擔心他們會鬧場,比如向胡錫進扔一隻鞋,於是在開場白裏呼籲大家理性聽講,不要有不禮貌之舉。我作為主持嘉賓,提了同樣的希望。但我們還是不踏實,因為很多名人在演講時都遭遇過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