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被謠言耍得太容易了(1 / 1)

搶購食鹽風迅速蕩空了中國很多城鎮超市的鹽貨架。環太平洋各國都出現了搶購碘片的事情,搶購食鹽,中國的勢頭最猛,也在各種搶購中更顯得滑稽。英國《金融時報》就此評論說,中國人習慣於從眾,而不是獨立思考。說得對不對,都值得我們一聽。

科學在很多時候鬥不過市場上的情緒。有人將這次“購鹽潮”歸罪於媒體的渲染炒作,認為這是電視直播日本核危機的後果,這種說法是胡扯。把事情全怪到互聯網頭上也不公平,食鹽、大蒜、綠豆,中國近年搶購某種食品出現過好幾輪,但這一次“購鹽潮”的發展速度,甚至超過“互聯網的傳播速度”,因為網上沒人鼓動“買鹽”,但不知怎麼回事,各地超市的鹽一夜之間就被“買光了”。

謠言在社會上永遠有一定力量,社會情緒的理想狀態幾乎不存在,避免社會的非理性情緒出格,是我們這個國家永遠都鬆懈不得的。

我們這個時代需要政府有極高的公信力,要求社會的理性聲音足夠強大。信息傳播的速度太快了,遠遠超過任何政府的反應速度,各種情緒很容易在各種信息平台上被放大,很多傳言迅速連接成“輿論”,它們一旦與理性的聲音形成對抗,就會很麻煩。

對付這一切,中國很多官員習慣的“灌輸式”信息發布,早已不管用。而社會的理性聲音不夠強,它們經常被八卦的信息擊敗。

隨著日本核汙染危機的延續,還不知會有多少謠言冒出來,給中國市場製造出多少混亂。

建議中國社會各界一起努力,踏踏實實做一次對各種謠言的“總應對”。我們不僅要擊敗日本核危機期間的各種謠言,確保中國市場平穩,政府還應把這一切作為構建自己公信力的戰略行動,社會有識之士也應積極作為,重新確立科學、理性的聲音在中國社會的主導地位。

為此第一要做的,還是政府要開放信息,不僅要公布社會關心的各種數據,還要讓社會了解產生這些數據的全過程,把政府各種擔心、預測都對公眾說出來。不要有任何多給公眾“好消息”的念頭,有一說一,政府對某個動向擔心,就讓公眾跟著一起承受好了。

政府不必對搶購食鹽這樣的行為過慮,發生就發生了,政府有能力阻止事態的蔓延,比政府有能力杜絕事情的發生更加重要。13億人口的中國,各種事端防不勝防,關鍵時刻要看政府的聲音能否在與各種不理智聲音的競爭中獲勝。

中國社會有話語權的人,應致力於社會理性聲音的營造,不僅是針對核汙染,中國社會當前的迷茫點經常出現,他們應敢於說真話,不附勢,不趨利,既不什麼都按官方的意思說,也要敢於對抗互聯網一些人製造的“民意”。當前的情況是,當與官方意見不一致時,一些人敢說話;而與所謂“民意”不一致時,很多人選擇了沉默。

日本的核危機千萬別變成中國的“危機”,那樣將讓天下人看笑話。社會有不安是正常的,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克製這種不安,可以看作中國這些年社會進步的一次評分。

(2011.03.1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