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泉少俠”通過虛假網絡炒作幫一名“跪行母親”募捐,遭到網絡上的譴責。“金泉少俠”道歉後,網絡上又出現很多理解他的聲音,認為他讓那位孩子生病無錢就醫的母親配合“跪行”,並與一名虛假的“廣州富家公子”發生衝突,“動機是好的”。
一項網絡民調顯示,67%的投票者“理解”這一行為,一些評論文章在簡單批評這種“好心造假”之後,把重點放在了種種“但是”上。
如此大規模的“理解”是不正常的。它似乎在說,“金泉少俠”的做法雖可爭議,但他的道德出發點卻沒有錯。這種道德上的“正義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金泉少俠”欺騙公眾的錯誤。
“金泉少俠”是個年輕人,社會的議論過程更值得我們反思。我們認為,實事求是應是高於一切的原則,在它的麵前不能允許任何“但是”。在公共事務中,觸犯實事求是就是不道德,它是道德王國的憲法,沒有其他準則可以同它對抗。
中國社會目前價值判斷(什麼道德,什麼不道德)的位置似乎最高,對任何行為和言論,社會習慣於首先甄別它的“出發點”,並以此確定對它的態度。互聯網輿論尤其喜歡先判斷某個言行是“為誰服務”,以此斷言它的對錯。一些公眾人物揣摩到這一點,熱衷於在輿論爭執中站隊,哪頭聲勢大跟哪頭。
社會上這些年出現了不少假消息,但它們大多很容易就得到原諒。不久前一名公眾人物傳播美國用手機年租僅9.9美元的虛假信息,以此質疑中國電信部門。由於後者目前的公眾形象不夠好,那個假消息雖很快被糾正,但它並沒有影響該公眾人物的聲譽,為他辯護的人反而很多。
中國經曆革命和階級鬥爭的曆史很長,法製社會的根基尚淺。當法律得不到足夠尊重時,事實受到的尊重必然打折扣。在生活中,我們重視做一件事“心”是不是好的,到了社會和網絡上,輿論同樣是這樣的習慣。雖然古訓反對“因人廢言”,但現實生活中的情況常常是:一些人被認為說的話永遠是對的,另一些人被認定說的話永遠是錯的。
中國社會應圍繞實事求是原則開展一場思想啟蒙運動,以往,“實事求是”往往被當成政治口號,與社會輿論似乎無關,然而真實情況是,整個中國社會都缺少對這個原則的敬畏,“說真話”在中國一直是挺難的事,不僅在官場上難,在互聯網上,在生活中,真話都有很多人不喜歡,假話獲得喝彩的情況在中國社會中比比皆是。
中國處於快速發展變化中,社會的多元化造成價值觀的衝突,對一些問題的是非,社會常有爭論。越是這種時候,倡導實事求是精神越重要。鼓勵把價值判斷放在求真之上,實際是鼓勵社會輿論沿著價值觀不斷分裂,這種分裂與輿論多元化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中國的曆史表明,當實事求是原則受到的尊敬比較多時,中國的發展就順利些。價值判斷高於一切時,大多是革命或動蕩年代。和平時期社會相對從容,理性通常會有更大的空間。現在,我們沒有理由不把一再受幹擾的實事求是精神奉上全民族思想的聖壇。
(2011.03.28)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