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動車追尾是迄今引來最多社會思考的中國重大事故之一。現在幾乎每一個公共事件,都會引發輿論的深究和追責,而所涉政府機構總是在輿論的追問下不知所措,這種在錯誤麵前支吾態度帶給官方形象的殺傷力,往往超過錯誤本身。
在溫州事故中,鐵道部的錯誤十分明顯,公眾對動車防撞技術以及調度管理存有漏洞的質疑,邏輯性同樣明顯。鐵道部唯有把姿態放低再放低,道歉再道歉,才可能消除公眾在第一時間的憤怒情緒,爭取到輿論對其認真反思、堵塞漏洞的配合。
然而遺憾的是,鐵道部顯然沒有做到這一點。今年以來涉及官方機構及大型國企的公共批評事件,所涉機構的表現也都不及格。官員們表態生硬,對道歉的用詞過於吝嗇,記者會開得很不像記者會,本來要與輿論溝通,說出的話卻像把通道越堵越死的沙包。
這個問題到了徹底解決的時候,如果任由這樣的公共關係災難在政府的一個個機構與公眾之間不斷發生,官方的信譽將像日曆一樣被一頁頁撕掉,中國的輿論場也將變成沒有任何公信坐標的荒蠻之地,成為最原始法則主導的草原和叢林。
客觀而言,鐵路是中國技術創新成就最高的部門之一,它支撐了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人口大遷徙和巨量物流最承重的一部分,它的不斷提速修改了千千萬萬普通中國人的距離感。但一段時間以來,鐵道部成了輿論的主要靶標之一,原因絕不僅僅是出了一個腐敗的劉誌軍。同理,中國很多部門都成績斐然,比如中國的石油化工部門基本確保了國家發展的巨大能源需求,但也遭到輿論的鞭笞,中國輿論對它們的批判強度,已經遠超西方輿論的責難,這些部門都應該想一想,這一切究竟是因為什麼?
不是它們與輿論溝通的方式不對,而是從態度的根上就錯了。中國社會在變化,互聯網帶來輿論民主的強勁發展,但這些部門的心態仍停留在過去。它們以往經曆的表揚和自我表揚太多了,對於問題,那裏的很多人以為,一切都可以“低調”過去,輿論鬧一鬧,但隻要他們“按照規矩”辦事,問題“就是宣傳部門的”。
然而今天的中國輿論,越來越不像“沒有牙的貓”,以為可以像老鼠一樣在它麵前大搖大擺走過的官僚主義者,終將會被它死死咬住。
我們相信,中國的絕大多數部門都是好的,絕大多數官員也都在勤奮工作。這些部門就像中國快速發展的一個個調度長和值班員。但當出了溫州事故這樣的災難,造成如此重大的傷亡,任何當事人和部門都無權用自己的成績和好心進行申辯。因為傷亡不接受任何辯解,海域的大麵積汙染也不接受任何辯解。相關部門和官員唯有真誠認錯,深刻反思,認真回應輿論的所有質疑,將所有信息都對外公開,才能找到重樹社會信任的折返點。
可以預見,將不斷有與政府相關的部門和機構卷入公共危機中,它們在輿論麵前的笨拙將不斷顯現。這些笨拙將給中國的大形象抹黑,並將一點點損耗中國的政治資源。因此這個問題應當受到中國官方的高度重視。在這個新時代裏,誰也不可能真正做到“引導”輿論,所有人都是輿論河流上的船。
(2011.07.27)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