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中國,一直是中國人需要認真對待的一件事。自近代以來,中國人不斷犯國情判斷的錯誤,革命隊伍裏也曾多次這樣。
圍繞中國的現實國情,如今社會上的爭議又多了起來。互聯網成為描述當下中國的重要力量,它的影響麵相當寬大。
互聯網輿論受官方影響的因素很小,生動而活躍。這種自由釋放了大量反傳統情緒,催生了全新的話語係統。互聯網填補了以往傳統媒體很少觸及的信息和意見空白。
但久而久之,互聯網上的信息傳播逐漸形成新的價值傾向性,中國社會裏以往隻選擇某一類信息的毛病,以另類的形式在互聯網上流行。由於沒有有效的製衡,這個毛病甚至被放大。
時至今日,互聯網對中國社會的國情認識已有很大影響,其中有不少被反複強化的認識偏離了事實,造成了不少人對國家實際情況的錯覺。
其中一大錯覺是:今天的中國糟糕透頂,基層民生一塌糊塗。此外改革沒什麼進展,民怨已經沸騰,中國隨時可能“天下大亂”。
隻要離開互聯網,走入現實世界,大多數人都會發現,中國遠非那麼糟。不僅國家呈全麵發展,社會心態也總體上積極向上。人們在忙掙錢和置業,忙子女教育,忙中老年養生,這一切哪像是悲觀社會的表現?
對於改革、發展、穩定這三項中國社會的要素,公眾的真實願望是追求它們三者的打包。但到了網上,它們被完全拆開,穩定這一要素被汙名化,“維穩”幾乎成了貶義詞。
互聯網集中了社會的大多數負麵情緒,並給很多人留下它們就是中國社會主流情緒的印象。互聯網上經常關注低概率的負麵事件,它們的低概率特征被忽略,不斷製造一個錯覺:中國就是這些負麵事件的集合體。
互聯網正在一定程度上走向其開放性的反麵,表現出越來越多的封閉性。誌趣相投者形成圈子,傳遞他們彼此喜歡的信息,強化他們彼此的價值觀。整個國家的負麵性被越說越像,越說越真,大家彼此印證,互相反饋,而且越說情緒越大。
這是多元化時代的信息單元化回潮。五花八門的中國社會被互聯網篩選成一個灰暗的模板,發表不同意見的人經常受到圍攻和“製裁”。互聯網上的多元化顯然不夠深入。
必須指出,網絡上發生的事情已經遠不是網民們的“自娛自樂”,它開始影響現實社會中人們對國家的看法,甚至開始影響一些官員的判斷和決策。
中國社會必須擺脫互聯網製造的一些關鍵性錯覺,尤其是要擺脫它對國家的某些偏激政治判斷。互聯網對中國輿論的議題設置權也已經大得失衡,很多傳統媒體已經開始圍著互聯網團團轉,這很奇怪,應當認真予以拆解。
我們寫這一切,並非否定互聯網對中國發展民主的正麵意義。其對個人表達提供的自由,是其他輿論載體無法取代的。
但互聯網帶來的混亂和錯覺,也必須受到正視。當然,光靠堵不會起持久作用,堵了很多年,也就是今天的樣子。更重要的是發展能與網上激進聲音有效競爭的主流輿論力量,使它們進入互聯網參與競爭。這樣網上的負麵聲音就會回歸其隻是輿論一角的本位。
(2012.04.10)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