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惡性犯罪持續下降,其中殺人案件每10萬人發案數為0.8起,低於世界公認治安最好的日本和瑞士,偵破率達到94.5%。然而對中國社會治安的這一重大進步,輿論反應平平,互聯網上有不少說風涼話的,還有不少質疑聲音。顯然,李雙江兒子涉嫌**等案子引起的關注要多得多。
中國的治安成就和各項社會成就惠及這個國家的所有人,但這些成就如今吸引眼球越來越難,獲得掌聲就更不容易。這些成就被看成理所當然的,報道、傳播它們被一些人指責為“粉飾太平”。輿論當前的壓倒性興趣是批判。
中國很像進入了“扒糞時代”,而可以“扒”的醜聞要多少有多少。“扒糞運動”不僅揭出了大量壞消息,而且客觀上壓製了“好消息”的傳播。壞消息的大量堆積逐漸影響了人們對社會的總認識,改變了一些“好消息”的輿論背景,使得真實的好消息或者遭質疑,或者受冷落。
全球的新聞規律都是熱衷報道壞消息,但西方社會已經對此有了普遍的適應性。那裏的人們更容易分清新聞構築的社會畫麵與真實社會的差別,對於那些負麵報道,社會上有大量杠杆可以對它們做平衡。
中國處在新聞開放的早期,新聞真實的邊界常常模糊不清。中國的負麵消息不僅是具體的,而且很容易被看成整個社會的縮影。中國新聞呈現的“社會”與現實社會對很多人來說是合二為一的。
過去中國媒體裏幾乎都是好消息,這種局麵留下的後遺症比我們認為的還要嚴重。它造成的公眾逆反心理至今揮之不去。壞消息因此大行其道,好消息即使是真實的,也無力與壞消息拚傳播的氣勢。
如何渡過這個階段,對中國有著重要的社會意義,以及一定的政治意義。
中國今後不可能回到過去,阻止各種壞消息的傳播。因此,公眾對壞消息的全麵認知能力需要不斷成熟起來,壞消息可以把媒體塞得滿滿的,但它們不能堵塞大眾的視野和胸懷。
媒體的“扒糞運動”與中國的基本政治現實必須相互軟著陸,而不能彼此對立甚至對抗。這是對中國改革開放彈性的考驗,是中國走通自己獨特政治道路最長的試卷之一。
近年來中國新聞的變化很快,但官方的相應調整,尤其是各地各部門基層官員的調整,明顯跟不上。中國的輿論層麵仍有很多梗塞點,事實經常被裹上層層情緒,中國社會本應有的主流價值在輿論中常常就像是一些碎片。
由於中國在全球化時代尚不具備政治上的強勢,修補這根軟肋對國家的長治久安和對外競爭都很重要。但做這樣的修補不是建高鐵、修水壩,不是隻要下決心、搞場運動就能實現的。
中國唯有朝前走。理順這層關係,實際就是政治改革的過程。或許政治改革不僅是機構性調整,還包括一些重要軟機製的重新銜接和調適。社會的權力和內部相互關係既是規定出來的,也是磨合出來的。中國改革需要種種銜接、磨合的平穩。
中國社會治安進步是整個國家進步的一部分,實際上後者就是由種種具體進步組成的。讓這些具體進步在中國海量信息中占據正常的流量,它們不應被刻意突出,也不應被湮沒。
(2013.02.27)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