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編 社會民生】春運,現代中國的不可承受之重(1 / 1)

世界最不可思議的交通大戲——中國春運今天拉開帷幕。它甚至不能再看作交通事件,而是中國年複一年的社會文化運動。其中的痛苦、希望以及國家現代化的各種現實和虛妄,都在發生激烈的攪拌。

春運的內涵究竟是什麼?是要僅僅把幾億人送回家,還是要通過這個過程,不斷升級中國現代化的質量?是要用越來越多的人流推動中國交通網的不斷強大,還是要通過交通極限與春運需求的“鬥爭”,逐漸尋找中國交通文化以及相關文化的最佳編程?

中國不能走美國式的現代化,交通似乎已是第一個剛性的瓶頸。中國的鐵路網已是世界最強大的之一,但要“寬寬鬆鬆”地滿足春運,鐵路運力看樣子還需再增加一倍。那該需要多少土地,社會要為多大的平時交通資源閑置埋單!

所有人都回家過春節,這個中國文明最溫暖的傳統,很可能是現代中國社會的不可承受之重。中國人回家過年的距離半徑,正從過去的平均幾裏路,迅速上升到幾十公裏甚至幾百公裏。離家的人每年都在增多,回家過年的平均準備時間每年都在縮短,以千萬計、甚至以億為單位的人們要在除夕的當天或者前一天出現在親人麵前,實現這樣的社會精度,遠比實現飛船的太空對接,難度要高得多。

春運不應是中國交通網的唯一前進目標,它尤其不應是檢驗中國現代化質量最長的那張考卷。以春運為中心營造並分配社會的交通資源,會讓中國的交通經濟變得畸形,並會導致國家力量分配的錯亂。中國社會或許沒必要這樣難為自己。

中國在前進,春節實際上也被放在了往前跑的船上,它不應永遠在一個固定之處召我們往回走。近代以來,一批批中國人往外走,他們做過把春節帶走的大量嚐試。在紐約的唐人街,在歐洲的某個中國城,定居的中國人回不了故鄉,於是他們在居住地與春節安心為伴。春節沒有衰落。

春運應幫我們思考我們什麼“能”,什麼“不能”。中國的交通網不斷進步,這一點我們“能”。但讓春運的目標同步升級,運送越來越多的人,時間越來越精準,過程越來越舒適,最好花費也別增加太多,要實現這些目標,不僅需要高鐵,中國的大城市大概還應該用地鐵彼此連起來。

總之,春運已成死結,隻靠交通部門的一兩雙手,再巧也是解不開的。中國的農民工應逐漸在大城市定居,或在家鄉周圍的城市工作。中國製造業的產業布局要做調整,大量工廠需要從沿海內遷。此外,除夕的團圓飯不僅能在家鄉吃,還要能在工作地吃。隻有這些手同時解,春運的死結才能一點點鬆開。

春運常被世界稱為“人類最大規模的遷徙”,它就像清朝中國人頭上的長辮子,是現代中國最明顯的辨識物之一。問題是,它值得我們驕傲嗎?

(2011.01.19)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