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生存質量標準在重寫(1 / 1)

媒體稍稍放開對問題食品的報道,我們立刻有被“問題食品”包圍的感覺,我們懷疑自己的身體是不是成了“化學實驗艙”,但我們的人均壽命據說在延長,今天的中國真是讓人不可思議。

我們顯然在經曆食品安全形勢最嚴峻、也最特殊的一個時期。以往手工作坊式的食品生產,突然遭遇現代工業的無窮能力,食品加工的滾雪球速度大大快於大食品工業道德的塑造和傳播速度,法律就像一隻蒼蠅拍,當食品違法案件多得滿屋子都是時,它怎麼也打不過來。

食品工業的“利益集團”效應最不突出,是最容易秉公執法的地方,但也是法律被無視最多的地方。很多人質問國家為何不用“重典”,認為隻要“槍斃幾個”,一切就可改觀。中國能搞人類最複雜的改革,但眼前“這麼容易的事”卻辦不來,這尤其有意思。

其實在中國,看上去最簡單的事,恰恰常是最難的事。“兩彈一星”都挺難,但當年窮得叮當響的中國卻辦成了。過馬路要走人行橫道,公共汽車站要排隊,這等容易的小事,已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卻一籌莫展。

食品安全從田頭、生產車間、流通銷售到餐桌食用,是中國全民族參與的事情,這個基礎大盤又寬又粗糙,它對食品安全的覺醒時間太短,直到不久前我們還念叨著“不幹不淨吃了沒病”,現在我們突然用世界最通行的標準要求我們的食品,這樣的大轉彎必然導致很多部位哢嚓嚓的斷裂和擦傷。

這是痛苦,但這更是大踏步前進的自我鞭策。我們要清楚,我們在經曆一場規模浩大空前的食品安全革命,這是中國人建立自尊的一個新裏程碑,是提高我們生存質量的標準重寫。在中國大多數農村還沒有下水管道、很多城鎮的垃圾還到處亂堆時,這樣的食品安全革命就像穿插部隊一樣向前突進了很遠,但它已無退路。中國的大多數改革都是過河的卒子,隻能往前走。

中國社會永遠充滿了激情,理性是它的方向盤和刹車板。食品安全革命首先要一往無前,堅決打擊所有違法生產行為,清除問題食品,發現一個打一個,別怕公開曝光的負效應,別怕食品行業一時的損失。混亂之際,“重典”確實必需,這一點我們不該有任何猶豫。

但我們也應該清醒和實事求是。一是中國人餐桌的重塑過程,給有責任感的民族食品企業創造了快速崛起的難得機會,誰抓住這個機會,誰就在未來中國食品市場“稱王”。輿論不該因問題食品全盤否定中國食品工業,把中國的市場機會拱手讓給西方公司。13億中國人不可能都喝外國的水,吃外國的飯,批判和扶持應是輿論對中國食品工業的並行態度。

第二,對追求食品安全,中國社會應同時有具體問題上的緊迫感,以及宏觀態度上的從容不迫。不批判,食品工業不會進步。但光是謾罵轉化不成食品工業進步的燃料。我們應看到食品安全領域並非沒有進步,新的食品問題不應被上綱上線,社會尤其不應因此而產生政治上的急躁。

我們常說中國改革的最大成績之一是解決了吃飯問題,現在我們發現,最沒有解決的還是吃飯問題。民以食為天,不是中國人嘴刁了,是我們的心高了。

(2011.06.02)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