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采訪心理(1 / 3)

心,人和高等動物身體內推動血液循環的器官;通常也指思維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等。心理,是人的頭腦反映客觀現實的過程,比如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態度、反應等,泛指人的思維活動。

采訪是人與人打交道的活動,記者、被采訪對象、新聞受眾之間,存在著情況、知識、見解、感情的交流。交流過程中,相互之間都存在著各種不同的心理因素、情緒狀態,它影響著采訪、交流的過程和效果。因此,懂得對方的心理活動是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素養。

第一節記者心理

采訪是記者的主要工作,采訪工作中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記者應該具備什麼樣的心理素質?發揚什麼,消除什麼?這些是每一個職業記者需要把握的問題。

一、記者在采訪中應具備的心理條件

每一個記者在采訪中都可能會有有益心理支撐和推動自己,鼓勵自己去完成采訪任務;也可能會有有害心理在妨礙自己,給正常的采訪工作帶來負麵影響。因此,每一個記者都要從自己的實際出發,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培養有益心理,消除有害心理。

(一)探索心理是記者的職業素質

記者的一個職業素質是對看到的、聽到的新鮮事情要感興趣,要問問這件事的來龍去脈,要有“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習慣,這是一種探索精神,也是一種探索心理。正確的探索心理是指對人類、對國家作有益的探索的願望。簡單說,就是探索實際情況,探尋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探討這件事是正確的還是錯誤的,是真理還是謬論。它是求知欲與社會責任感的結合,是職業素養、敬業精神的綜合表現。

探索心理強的記者,在采訪中有內在的動力,求實心理旺盛,求新精神迫切;遇到什麼新鮮的事情,總是克服麵前的一切障礙,不怕困難,想方設法,總要弄他個水落石出。

(二)激情是采訪和寫作的強勁動力

激情是心理的外在表現,是思想的外化形式。這裏指的是健康的激情、正義的激情,它是由記者的愛和恨釀造、培育的。記者的采訪活動、眼睛、嘴巴、攝像機鏡頭、話筒和筆,是受記者的感情支配的。記者在記錄被采訪對象的活動,在寫別人的事跡時,實際上也是在記錄自己的情意,在寫自己的心情,抒發自己的感受,表達自己的愛與恨。

激情是有魔力的,它會成為記者追求真理、歌頌正義、揭露醜惡、戰勝困難的精神支柱。激情是一種心理反應,它和人生觀、世界觀是直接相聯係的。記者要有健康的激情、正義的激情、熱愛事業的激情,一是要在人生觀、世界觀上下工夫,二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受熏陶。

記者在采訪中,既要有激情,又要善於用科學的態度正確認識激情、駕馭激情;不把激情僅僅看成感情衝動,而把激情作為工作的動力。

(三)自尊心是記者自重的人格要求

自尊心,就是平時所說的講“麵子”;能正常思維的人,人人都會看重“麵子”的。換一句話說,人人都有自尊心。

記者在采訪中如果自尊心受到傷害,就不能科學對待麵前遇到的問題,就會自找煩惱,破壞工作興致。遇到人家過分給麵子,如不能科學對待,又可能飄飄然,忘記自己的“坐標”,高估自己的地位和作用,會被人家牽著鼻子走,處於被動地位,說出與自己位置不相稱的話,或做出與自己位置不相稱的事情。

記者在采訪中不要當自己麵子的奴隸,不要弄得死要麵子,在場麵上一蹶不振,縮手縮腳,影響工作,最後丟了麵子。正確的態度應該是時刻以工作為重,以大局為重,不要過多考慮個人的榮辱得失。

今天,大眾的民主意識、法律意識、維權意識大大提高了,對記者的采訪采取了理性的態度。人們對記者的采訪,可以接受,也可以不接受,這是被采訪者的權利,無可厚非,不可幹涉。你有采訪的自由,人家有選擇接受或不接受采訪的自由。在記者采訪實踐中,當對方拒絕了你的采訪後,不是丟了“麵子”,傷了自尊心,因為被采訪的人多了,什麼樣的人都有,什麼樣的態度都有,認為這是正常的,應該尊重人家的選擇。

(四)尊重對方是記者的心理天平

每一次的采訪在一定程度上都像是一場戰役,記者必須在心理上做好充分的準備,以應付采訪現場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每一個記者都必須擁有的,而電視記者因為是麵對攝像機鏡頭,在多數情況下周圍還有圍觀的群眾,就更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首先,要有與被采訪者平等的心理標尺。不管你采訪的是一個路邊流浪漢還是國家領導人,隻要你是以記者身份出現的,在采訪中你和他們完全平等。在一些重大采訪中,絕對不能因為被采訪者的身份地位或者說社會知名度就打了退堂鼓,在氣勢上先輸了一截。隻有懷著一種平等的心態,記者才可能在一種較為自如的交流氛圍中開展采訪工作。

其次,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自信,在心理上確定平等感、自信力。在采訪過程中如果發現處於被動情況,也要克服心理勢差,將自己從一種手足無措的狀態下解放出來,繼續采訪,堅持完成采訪任務。

(五)規範的禮儀是記者心理健康的外化

記者的采訪活動,實際上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對方願不願意跟你交往,交往多深,取決於對你的認同程度。對方覺得你可以信賴,看你順眼,和你接觸心情比較好,感到舒服,就願意跟你交往、交流。因此,記者除了具有一個善意的目的、得體的方法外,還應注意取得對方的認同、取悅對方,至少不要引起對方反感,不要在看似是自己個人的實際將要影響到采訪的事情上惹人討厭。比如蹬著拖鞋會見人家,衣著稀奇古怪,容貌蓬頭垢麵,說話粗聲野氣,甚或隨地吐痰,隨意抽煙,等等。

現代社會中,同樣存在著“以貌取人”、“衣帽取人”、“禮貌取人”的現象。盡管,做記者的不可以那麼“俗”,但該注意的禮儀還得講究,因為那是記者心理健康的外化形式,是贏得對方心理認同的外表因素。

二、清除心理障礙

障礙是道路上阻擋前進的可見物體或無形橫線。在新聞(電視)采訪中,也有種種阻擋記者采訪的心理表現。諸如:有怕吃苦受累,得不償失的;有怕勞而無功,傷人出錯的;有安於現狀,得過且過的;有僅僅滿足於過去掌握的一些素材,不願意再投入精力深入進行調查研究的。這些障礙,或曰不正確的思想、不健康的精神狀態,對記者的探索、采訪、進取,無疑是有害的。

(一)短期行為與急於求成

職業記者的采訪報道是一項長期的工作,需要搞好基本建設,夯實基礎;既要有長遠規劃,又要有近期目標。但是,有部分記者不下工夫探索,不願做基礎工作;喜歡“短、平、快”,急功近利;沒有長遠計劃,不搞日常積累,“手頭拮據”,現炒現賣。倉促上陣采訪,必然捉襟見肘。

急於求成者,看上去很主動,四麵出擊,一心想一鳴驚人。但事物都有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有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背離了這個規律,行動就很容易帶有盲動性,這就可能打敗仗。而有這種心理的人,越打敗仗,越急於要打大仗、勝仗來扭轉局麵、挽回麵子,最後走向反麵,會在精疲力竭之後,信心完全崩潰。

(二)惰性與依賴性

記者采訪既是主動出擊的工作,又是經常在外個體作業的活計。如果放鬆對自己的要求,不積極發揮主觀能動性,貪圖安逸,不思進取,久而久之,就容易產生懶惰的毛病。惰性是雄心的死敵,滋長了惰性就容易毀滅了自己,它是記者這個職業的大敵。勤快是惰性的克星,也是當好記者的職業要求。

采訪工作多數是“單飛”,強調個人能力的重要性,在外采訪就要自己管理自己、管好自己的好方法之一就是不要懶惰,做到腿勤、手勤、眼勤、口勤。

記者應該服從組織分配,聽從領導指揮,按期完成布置的任務。但是,不能完全依賴領導,唯命是從,唯上是從,唯老是從。不追風,不人雲亦雲。在新聞界,要提倡記者獨立思考,獨當一麵;要自己發現新聞線索,掌握第一手材料,找新情況,出新思想,用新思維,辟新角度。不能亦步亦趨,過多地依賴編輯部提供采訪題材,也不能長期依賴老記者出謀劃策。

(三)怯場與發怵

在多數情況下,記者采訪的環境是在大庭廣眾之中,記者(尤其是電視攝像記者)所處的位置是比較耀眼的,處在受眾目光的焦點上,這在客觀上給記者心理上增加了壓力,如果心理素質差,難免緊張、怯場或發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