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篇 4.文人與鬼(1 / 2)

趣味篇 4.文人與鬼

有位作家說,其實世上本沒有鬼,講的人多了,也還是沒有鬼。說得很妙。沒有鬼,但寫鬼的人層出不窮,確實是一個有趣並值得研究的現象。

鬼本是虛無飄渺之物,但屈原第一個賦予其美麗的人形,看他筆下的“山鬼”:被薜荔兮帶女蘿。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活脫脫一個不飾雕琢的風情萬種的美女!這段描述引來大畫家徐悲鴻的靈感和激情,他將山鬼畫成美麗的令人遐想的裸體女人。

也許是從屈原開始,他第一次將鬼的性別定義為女性,且描繪得如此之美,不知不覺中影響了後代文人筆下的女鬼形象。那些女鬼多半美若桃李,豔若牡丹,比如輕盈嫵媚的杜麗娘,嬌豔尤絕的聶小倩,巧笑倩兮的嬰寧……在美麗的基礎上,自然而然地升騰起纏綿悱惻的 “人鬼戀”。而在俗世的人看來,女鬼要與人相戀,起碼鬼要是美麗的,不然人可就吃虧了,而且,看一個人與一個又老又醜的女鬼 “拍拖”,豈不是大倒胃口?

“子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絕口不談關於怪異、暴力、悖亂、神鬼等事情。孔子的處世準則,影響了後世大批文人儒士,所以喜歡談鬼、寫鬼的文人,就顯得比較另類,有人說這是對儒家思想的一種 “補償”,甚至 “反動”,的確有些道理。

晉代幹寶《搜神記》裏有一個名篇《宋定伯捉鬼》,曾選入初中語文教材,語文老師一般是這樣讓學生理解文章主旨的:在麵對鬼一樣醜怪的惡勢力和困難時,要敢於鬥爭,要積極地運用智謀,就一定能戰勝它。

語文老師也是遵從儒家正統思想在給孩子們上課吧。不能說不對。但是事實上,幹寶的本意並非如此。看宋定伯與鬼交鋒的過程,宋定伯是玩盡心機,而鬼是多麼誠信啊。鬼如實告訴宋定伯自己是鬼,它最怕人吐唾沫,而宋定伯呢?一開始就騙對方自己是新鬼,最後用唾液抹在鬼身上,把變成羊的鬼賣了一千五百文錢。其實,宋定伯才是真正貪財的 “無厭鬼”,一肚子鬼主意,連 “衰鬼”上身也敢賣了賺錢。

蘇軾喜歡談鬼是出了名的,有一則筆記記載他被貶黃州,其中有這樣一句:“坡翁喜客談,其不能者強之說鬼,或辭無有,則曰,姑妄言之。聞者絕倒。”記錄這個故事的人,最後加了兩句評價,意思是說,以蘇東坡這樣的風流文才,寂寞得要強行與人談鬼,實在是令人悲哀。

但我覺得,這正體現了蘇軾關注生活的熱情,他不囿於儒家正統思想的局限性,不僅對人之 “生”感興趣,而且對人之 “死”也感興趣,與其說他無聊,毋寧說是一種對未知現象的可貴探索,是以可貴的好奇心拒絕生命的衰老,周作人說的 “我不信鬼,而喜歡知道鬼的事情”大概也是這種意思,一個人如果十分肯定地知道死後無知無覺,是件乏味的事,如果想象著死後能變成鬼,繼續演繹人間的喜怒哀樂,不知可否算得上文人的另一種浪漫?

但是不得不承認,喜歡鬼的文人,都是內心頂級寂寞的人。“潦倒於荒山僻隘之鄉”的 “鬼狐巨擘”蒲鬆齡,當時的知音甚少,似乎隻有一代詩宗王漁洋還算看重他。據說《聊齋誌異》未完篇時,王漁洋囑咐蒲鬆齡每寫一篇都拿給他過目,並為此書點評注說,眉批達三十多處,他曾寫過一首詩稱讚蒲鬆齡,流傳甚廣,其中有 “料應厭作人間語,愛聽秋墳鬼唱詩”的句子,想必蒲鬆齡是愛聽的。

但蒲鬆齡還是在《聊齋自誌》裏說,人間沒有人能真正懂他,真正懂他的或許隻有那些夜間遊蕩的鬼魂,於是將一腔孤憤寄於紙上,現實生活中那些“人”不能做的事,他委托“女鬼們”做得痛快淋漓。

比如《梅女》這篇,寫得非常有趣。說一個叫封雲亭的人死了妻子,寂寞難耐。外出時住在一所房子裏,一個女吊死鬼從牆上飄然而下,請求書生將房梁燒掉,以讓她在九泉之下得到安寧。後來房子的主人告訴封雲亭,十年前這房子屬於梅家,夜有小偷入室,小偷被梅家人抓獲後送到審案的典吏那裏,但典吏收了小偷五百銅錢,硬說小偷是梅女的情人,梅女受辱吊死。封雲亭同情梅女的遭遇,出錢燒了房梁,梅女十分感激,封雲亭要與她行魚水之歡,梅女說如果這樣,我生前的汙名就洗不掉了,於是她借閨房遊戲、按摩等手段穩住封雲亭,又找到一個鬼妓給封雲亭暖被窩,而這個鬼妓就是典吏死去的妻子。後來,梅女用長簪刺死典吏,報了大仇,與封雲亭結為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