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回中山張雲遠過年 入張莊王淑女觀火
農村裏過年的氣息要比城市裏濃重的多。行走在農村的大街小巷裏,會看到輕舞的炊煙,聞到煮肉的香味,家家戶戶忙碌著製作各種過年的美食。
“雲遠哥哥來了!”隨著小唐妹張雲鳳的一聲高喊,爺爺首先從屋裏出來了。老人是一位老軍人,打了半輩子的仗,練出了一副鋼筋鐵骨,雖然頭發半白卻依然腰直腿硬,目明耳聰。見到了兒孫老人剛毅的臉上綻出微笑。奶奶是個滿麵慈祥的老人,緊隨其後。雲遠一家人連忙過來向兩位老人問好,隨老人一起進屋。
爺爺名叫張清平,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張正山,次子張正海。張正山正是張雲遠之父。張正海有二女,長女張雲霞,今年上高一,次女張雲鳳,正在讀小學五年級。張清平老倆口住在後院,而張正海一家住在前院。
“雲鳳,回去把你爹娘和你姐全叫過來。”爺爺對雲鳳說。“唉!”小雲鳳答應一聲向外便跑。
“等等,我也去。”雲遠大步跟了出去。“雲鳳兒,今年你考了第幾名?”“十三名。”“嗬嗬,還不錯。”“我爸差點揍我!”“為什麼?”“因為班裏一共十五個人。”“哈哈,怎麼那麼點兒人?”
“因為現在小孩子少了,我們五年級還算人多的。一年級隻剩下六個人了,明年咱們張莊要和小李莊的學校合並了。”
“大學合並小學也合並,看來並校還真是個潮流。你姐考的好嗎?”
“她考了全班第一。”
“看人家,你怎麼就不學著點。”
“爸媽都偏心眼兒,學習好也不能代表什麼都好呀!”雲鳳厥起了小嘴。
“嚇,你還挺有理呢!”
前院正北是五間大瓦房。東牆邊的一個簡易小棚子裏有一大灶,灶裏火燒的正旺,灶上一口大鍋裏麵騰騰地昌著熱氣。一名中年婦女正在灶邊燒火。
“嬸兒,做什麼好吃的呢?”雲遠快跑了過去問。
“雲遠,什麼時候來的?我正要蒸年糕哩。”嬸轉過身來笑著說。
“剛來不久。”
“媽,爺爺讓咱們全家人都過去。”雲鳳對媽媽說。
“等一下,我把年糕蒸上了就去!”嬸兒邊說邊把幹淨的大白菜葉在鍋裏圓形的大竹箅上鋪了一層。然後把黃米麵同煮熟紅薯一起混和好的麵平鋪在白菜葉上,再均勻的點綴上大棗,蓋上了大鍋蓋。
“嬸兒,我燒火吧,你過去吧。”雲遠坐在灶口邊的小凳子上當起了火夫。嬸子轉身去了。屋裏的雲霞正在看書,聽見張雲遠說話,走出了屋子。
“哥,你可是夠勤勞的,一來了就燒火。”
“嘿嘿,我不是喜歡幹這活兒呀!我叔呢?”
“他去買酒了。上大學有什麼感受呀,給我講講吧。”雲霞蹲在雲遠身邊問。
“感受很簡單,說白了上大學就象一個要學遊泳的孩子跳進了臭水溝。”
“什麼意思?”
“想要學會遊泳就必須以自汙為代價。”雲遠邊燒火邊說。
“我不明白你的意思。現在老師們都說大學是天堂,極力鼓勵我們考大學。”
“你想考什麼專業呢?”雲遠問。
“跟你一樣學中文,什麼都懂,多神氣。”
“女生學中文都學不深刻,而且現在這個專業也不好找工作知道嗎?”
“可是我喜歡文學呀!”雲霞堅定地說。
“既然你喜歡,你就努力好了,我支持你。”雲遠會心一笑。
“伯伯和大娘都到了沒?”
“到了,就在後院。”
“我去看看,一會兒就回來。”
“好,你去吧。”
雲霞也奔後院去了,雲鳳早跑到屋裏看電視了。雲遠在外邊燒火,不久,年糕的香味飄出來了。
“嚇,大學生來啦!”一個黑臉大漢搬著一箱酒走過來。“叔,回來了,這是買的啥好酒呀!”
“中山醉。你爸媽呢?”
“跟爺爺奶奶正嘮嗑呢。”
“雲遠,你先燒火,我過去了。下午跟我去炮市吧。”
“好”雲遠答應一聲。叔叔放下酒箱大步走向後院。
中午一家人圍坐在桌前一起高興地吃著午飯。剛做好的年糕也端了餐桌,被切成細小的薄片,上麵還灑著白糖,非常好吃。
下午嬸又忙著做貓頭丸子,奶奶和媽媽在一邊幫忙。這種丸子是用澱粉和粉條為主料,再配上一些切碎的蔥薑蒜,添加多種調料混成團子,再一勺一勺的放進油鍋裏炸。炸熟的丸子泛著金黃色,象小黃貓的頭一樣,所以叫貓頭丸子。這也是一種味道極佳的食品。
下午,雲遠拎著一個大包跟叔叔去炮市買炮。離炮市還很遠巨大的雙響炮的爆炸聲已傳入耳中,走近些便又聽到鞭炮“辟哩啪啦”地響個不停,再近些濃烈的火藥味飛入鼻孔。炮商為了顯示自己鞭炮的質量好,便選擇試炮。真正進入炮市如同進了戰場,硝煙彌漫,巨大的爆炸聲響成一片,麵對麵說話都聽不見。人們在硝煙迷霧中穿梭往來,選擇著各種大小不等、長短不一的年炮。鞭炮一種比一種長,雙響炮一家比一家粗。最昂貴的當然是粗大的禮花,這種玩意兒晚上能開出美麗絕倫的五彩天花,最貴的每個幾百元。
隻有到了除夕才見到了這些煙花的真正威力。整個世界都迷漫在煙硝之中,籠罩在炮聲之下。何止年獸會被嚇跑,鳥雀也是四散而去,貓狗也都被嚇得呆呆發愣。
過年就是講氣氛,要說年味這傳統的東西還是農村最濃,貼對聯,放鞭炮,家家戶戶圍坐在餐桌前吃團圓飯,男女老少都喜氣洋洋,邊吃邊看春節聯歡晚會。雖然晚會的質量逐年遞減,可除了它也沒有什麼別的更能烘托春節氣氛的節目了。
雞、鴨、魚、肘子、丸子…,隨著各種肉食和炒菜擺上桌子,張清平一家圍在圓桌前依次坐好。大家高興地為老人敬酒。奶奶和不喝酒的兩個孫女便用橙汁代替。在這裏一起坐的有祖孫、父子、叔侄、兄弟、夫婦、妯娌、兄妹、姐妹,平凡的一家卻有這麼多的關係,而且這些關係又是那麼的融洽,此時每個人臉上都笑出了幸福。
中山縣的老傳統規定過年是要磕頭的。張莊大都姓張,據說同出一祖。過年時行這一傳統禮節可是消除隔閡,增進感情的好機會。初一早晨天還不亮,小輩人便成群結隊的出門拜年去了。村裏的街道上人來人往。張清平兄弟五人,每人都是一大幫兒孫,張雲遠跟隨這些同輩的唐兄弟幾十個人一起去拜年。這此唐兄弟中最大的50多歲了,小的才五六歲。長長的拜年隊伍排成一字長蛇陣進入長輩人家。有時帶頭的長兄已登門入室下拜叩首了,而最後邊的小弟還未進入院子大門,小弟隻是一個小跟班,一路小跑相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