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夏日的黃昏(1 / 1)

童年的時候在鄉村,一到了夏天的黃昏,就有一件重要的事情吸引著走出家門。到村邊的樹下麵,到河邊的堤壩上,去捉爬爬。

在城市裏,蟬一般是叫做知了的,而蟬的幼蟲叫知了猴。在我的老家魯西南就不同,蟬叫嘟了,而蟬的幼蟲叫爬爬。吃過晚飯,要麼是夥伴們邀在一起,要麼是由哥哥姐姐領著,喊著去捉爬爬了,一陣風似的跑出家門。

有一件事情到現在也弄不明白,為什麼爬爬總是到了太陽落山以後才從地下鑽出來,為什麼白天它不出來。它在地下,看不到上麵是白天還是傍晚,它怎麼掌握得這樣準時,總是在黃昏的時候爬出來呢?小時候,就這個問題我問父母、問哥哥姐姐多次,但沒有人能夠告訴我。反正大家都知道一點,隻有到了太陽落了以後,爬爬才開始從地下露出頭來。

並不是所有的樹下麵都有爬爬,隻有幾種樹的附近比較多,像楊樹、柳樹、榆樹,其它的樹附近就少了,而椿樹的下麵沒有。它就在樹冠所能夠覆蓋的範圍以內,離開了這個範圍,就肯定沒有。也不明白這是為什麼,但這些常識卻在小小年紀就掌握了。

爬爬從地下往外鑽,最初是在地表出現一個很小的洞。隻要有了經驗以後就會明白,爬爬的洞與其它諸如螞蟻的洞有根本的區別。螞蟻洞是那種一看上去就很細窄,洞口比較規則,上下粗細均勻的。而爬爬洞卻不同,洞口比螞蟻洞大,不規則,一看就發現洞口裏麵很闊大。而且很多時候是在洞口露著爬爬的尖鼻子,或者露著正扒著洞口的兩隻小爪子。想抓出它來十分簡單,一個手指往洞裏一伸,它的兩隻小爪子就抓住了,一帶就帶上來了。有個別的也很狡猾,你一伸手,它馬上就縮回去了,而且會趕緊扒周圍的土掩埋自己的洞穴。你的動作稍微慢一些,你再伸手到洞裏,就發現它已經沒有了。所以,我們都是帶著一個小鏟子,任憑它怎麼狡猾,從洞的一側一鏟下去,爬爬洞就暴露無疑了。

天很快就黑下來了。黑天以後,爬爬就都鑽出了洞穴,向著樹的方向爬。我想,我的故鄉一帶之所以把它叫爬爬,大概就是根據它這個階段的特征叫的。如果在鬆軟的沙土地麵上,它就很難逃脫被抓住的厄運。因為它爬行的時候在地麵上留下了一道很清晰的痕跡,順著那痕跡去找它,不論它爬到了哪裏,都是跑不掉的。但在比較硬的地麵就很難說了,你發現了一個新鮮的洞,但卻不知道它爬向了哪個方向。尤其是在樹比較密集的地方,它鑽出地麵以很快的速度爬到了樹上,鑽到了樹葉下麵,你就很難發現了。

在盛夏的時候,一般一個傍晚能夠捉到幾十隻。回到家裏,母親就會用鹽先淹起來,次日的中午,或者油炸,或者切碎了拌以雞蛋和蔥葉蒸,都是農家孩子難得的美味。

捉爬爬的經曆過去二十多年了,但今天回憶起來還是那麼曆曆在目,還是覺得那麼饒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