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地處歐洲的腹地,但是,它卻與歐洲的許多城市都截然不同。歐洲的大部分城市,不論是巴黎、倫敦、布魯塞爾、羅馬還是盧森堡、赫爾辛基、維也納,都是濃墨重彩的,都是奢華的,一如梵高筆下撲麵而來的畫卷,幾乎每一個城市都刻意地追求著自己的別具一格。
但柏林就不同了。柏林的大街寬闊、整齊而安靜,街兩旁的建築很難看到濃重的顏色,建築的門口也幾乎看不到我們在其他城市常見的廣告牌和商業招牌,一切都是寧靜的,沒有絲毫的蕪雜和淩亂,更沒有絲毫的喧囂和張揚。你隻有走到商場的裏麵去,親眼看到商品布置的細致和精心,你才會驚詫這個城市的繁華和豐富,你才會歎服這個城市的匠心獨運。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城市,對於顯示自己城市輝煌曆史和榮耀的古跡都幾乎毫無例外地是刻意地保存的,不惜耗費巨資修繕,定為哪一級的文物,安排專門的人員看管,再豎上閑人免進的招牌。但是柏林的名勝古跡,都很隨意地散落在城市的角角落落。歐洲最著名的林蔭大道“菩提樹下大街”西端用乳白色花崗岩築成的勃蘭登堡門,馬克思·恩格斯廣場,共和國宮和夏洛騰堡宮,還有無數的隱藏在現代建築中間的大大小小的教堂,這些昭示著柏林的輝煌和久遠的建築,柏林並沒有給予多少刻意的修飾。我們一眼就可以看出,柏林人對它們是理智和冷靜的,隻是更換了腐朽的木梁,隻是換了斑駁的磚瓦,僅僅是修補了脫落的牆麵。很少看到一座建築因為部分的損毀而推倒重建的。這些建築中,除了很少的幾個重要的宮殿被作為博物館以外,其它的都被利用起來,有的成為一些民間組織的辦公場所,有的成為書畫院,有的還成為基層政府機構的辦公地點。柏林人在這些古老的建築中神態自若地出出進進,讓我們感受到這個城市的優雅與深邃。
有一句話形容柏林這個城市的幹淨,說它就像“水洗過的一樣”。走在柏林的街道上,你確確實實感覺到,它的一草一木都是規規矩矩的,它所有正在修繕的街道和建築工地都被嚴嚴實實地圈在圍欄之中。它的每一塊方磚都一塵不染。當然這裏麵最大的功臣是柏林潮濕的空氣和溫暖的氣候,但是你也不得不欽佩柏林人的一絲不苟和井然有序。
柏林除了日爾曼民族以外,人口最多的就是土耳其人了。土耳其人似乎與日爾曼人老死不相往來,他們依然恪守著自己民族的傳統,在大街上散散漫漫地拖著長裙、戴著頭巾,神情憂鬱。但是他們自然隨意的生活方式,似乎恰恰符合了柏林的風格,他們成為柏林街頭的風景和柏林文化中重要的一支。
在柏林大街上,你見到的每一個柏林人,不論他是何種職業的,也不論他的職位高低,你會感覺他們的表情很難區分,臉上的表情都是淡淡的,還有淡淡的眼神,淡淡的衣裝。他們與柏林的顏色和風格是那麼和諧。如果你再抬頭仰望一下天空,你會更加驚詫,因為柏林的天空也是淡淡的,天空的雲彩也是淡淡的,甚至陽光也是淡淡的。
走在柏林這個城市之中,我們似乎感覺柏林是“定格”在曆史的某一個時段裏。我們會很輕易地在街道兩旁的建築牆壁上發現二戰留下的累累彈痕,它們不能不讓我們對這個城市和這個民族沉默和冥想。它沉重的曆史,還有它深深的憂傷。
柏林讓任何一個走近它的人都感覺到壓抑,但又會讓任何一個走進它的人頓悟到深刻和滄桑。正因為經曆過曆史的滄桑,它所以才會有清醒的徹悟,所以才會有一個本色的柏林。